第172章:玩釜底抽薪?朕让你薪尽自然凉! (第3/3页)
响起,如同一张无声的大网,悄然撒向满桂麾下的蒙古勇士。
他们挑拨着蒙古士兵与汉人士兵之间因习俗不同而产生的细微摩擦,放大他们对军功赏赐的不满,再用高官厚禄和牛羊财帛,诱惑着那些本就摇摆不定的心。
满桂很快就察觉到了这股暗流。
他抓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一审问,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皇太极这一招,比之前的草原破袭战更加阴损!
满桂不敢怠慢,立刻将此事密报京城。
……
紫禁城,暖阁。
朱由检看着满桂的密折,脸上却没有丝毫意外。
只不过,他的御案上摊开的并非只有这一份边关军报。
一旁,几份来自锦衣卫的密报字字都透着冰冷的寒意:江浙、湖广的官绅已经开始勾结串联,阳奉阴违,隐隐对抗新政;各地的藩王也都不再安分,小动作频频,蠢蠢欲动地试探着朝廷的底线。
再看着满桂密折上“策反”、“许以高官厚禄”的字眼,朱由检忽然笑了。
那笑声很低,却带着压抑不住的狠戾与疯狂。
好,好得很!
皇太极在草原上玩这一套,江南的士绅在鱼米之乡玩这一套,朕的那些皇亲国戚们在封地上也想玩这一套!你们都觉得人心是可以收买的筹码?都觉得朕的天下处处是漏洞,人人可收买?
那朕就让你们看看,什么叫釜底抽薪!
你用牛羊财帛许诺?你用官职地位收买?
朕给他们你永远给不起的东西!
朱由检霍然起身,提笔蘸满了浓墨,笔锋在纸上落下,力透纸背。
当这份盖着玉玺的圣旨,由天使在宣府的校场上当着数万将士的面高声宣读出来时,整个校场先是死一般的沉静。
宣读官清了清嗓子,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凡军中蒙古将士,有大功者,除常规赏赐外,特赐三等奖励……
“三等功者,赏银五百两,宣府或大同城内,赐民房一套!”
“二等功者,赏银一千两,赐宅院一座,准其家人迁入城中落户,其子弟可入地方官学!”
“一等功者,赏银一万两,赐官邸一座,授予世袭罔替的卫所官职!”
“……旨意已明,凡我大明边军将士,不分汉蒙,有大功者,皆按此三等功论赏!”
“不分汉蒙”四个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所有士兵,无论是汉人还是蒙人都愣住了,他们瞪大了眼睛,仿佛在听一个神话故事。
给房子?儿子能读书?还能当世袭的官?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火山爆发般的狂吼!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无数汉子,这些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硬汉,此刻却激动得热泪盈眶。
人群中,一个老汉兵一把抓住身边一个年轻的蒙古小伙,激动得满脸通红:“你听见了没?三等功!五百两,城里一套房!那功劳簿子上写的明明白白,只要在战场上多用点力气,敢打敢冲,就有机会拿到!我婆娘和娃就不用再挤通铺了!”
“是啊!”旁边另一个士兵吼道,脖子上的青筋都爆了出来,“平日里咱们拼命,不就是为了那点赏银?现在不一样了!陛下给的是一个家!一个盼头!”
那个蒙古小伙也是一脸狂热,他的声音都在发颤:“还有二等功……一千两!一座宅院,儿子还能进官学!乖乖!这要是运气好,在乱军里干票大的,下半辈子就真他娘的成了城里的老爷了!”
“一等功就别想了,”一个嗓音沙哑的百总虽然这么说着,但眼睛里却全是血丝和怎么也藏不住的火焰,“那先登、阵斩敌酋的功劳是拿命换来的,九死一生!”
他话音刚落,旁边就有人狂吼道:“九死一生又如何?以前咱们上阵是十死无生!现在有一分活路,能给婆娘和崽子挣下一辈子安稳,老子就敢去拼!”
“说得对!那可是一等功!万一……万一真有那个命做到了呢?”
短暂的议论再次被一声竭尽全力的嘶吼点燃,那是一个老兵吼出的所有人的心声:
“管他娘的一等还是三等!拼一把!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条命值了!”
“值了——!”
“祖宗保佑啊!
呐喊声、议论声、狂喜的嚎叫声混成一片。
那名曾接触后金谍子的蒙古百户阿古拉此刻正混在人群中,他浑身颤抖,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极致的激动和后怕。
去他娘的牛录额真!去他娘的一千头羊!
皇太极给的那些随时能收回去,你永远是寄人篱下的外人。
可大明的赏赐呢?是实打实的房子和田契,是能让子孙后代挺直腰杆的出身!这当然也是收买,但这他娘的才叫前程!
然而,真正让阿古拉下定最后决心的,是那道旨意结尾处,由宣旨官仿佛不经意间追加的一句口谕:
“……另,陛下旨意:凡我军民,不论是告发、生擒活捉,还是当场格杀后金谍探,只要有实证能验明其身份,一人,即赏银五百两!”
五百两!
如果说之前三等功的银两和房子还需要在战场上拼命,那么这五百两银子对阿古拉来说,简直就是唾手可得!
当天日落时分,阿古拉就亲自将那个前几天还跟他称兄道弟的后金谍探五花大绑,变成了行走的“五百两”,兴高采烈地扭送到了军中负责审辨奸细的衙门。
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宣府和大同,一夜之间,所有行为鬼祟口音可疑的人,脸上仿佛都被无形地刻上了三个大字——“五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