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0章:四面楚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0章:四面楚歌 (第2/3页)

    一股寒意毫无征兆地从皇太极心底涌起。

    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明国那位年轻的皇帝似乎是疯了,以雷霆之势抄了山西的晋商,又罗织罪名尽夺数名致仕大员的家产,甚至到了今年更是连杀秦、福两位藩王!

    那些被抄没的金银…明廷非但将辽军历年所欠的军饷一次结清,更颁下旨意,此后按月足额发饷,绝无拖欠!

    皇太极苦笑不已,辽军操练时那十里可闻的喊杀声,那二十年来未有之盛的士气,根源就在这里!

    “好一个朱由检……”皇太极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声音里已然带着深深的忌惮。

    他比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明军不缺兵,不缺炮,缺的就是饷银,缺的就是一口能让他们卖命的士气!

    九边欠饷早已是人尽皆知的顽疾,亦是大金屡屡取胜的依仗。

    如今这最大的短板竟在一年之内就被那小皇帝用如此酷烈决绝的手段,悄无声息地给补上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粮饷既足,士气必涨。

    皇太极闭上双眼,脑海中飞速将所有的信息重新串联起来。

    这孙承宗在西线摆出如此决绝的进攻姿态,不再是虚张声势。

    此乃阳谋,明人深知大清正值大灾,国力空虚,军心浮动,此正是他们一举收复失地,荡平辽东的千载良机。

    那位年轻的南朝天子显然是想将他所有的赌注,都压在孙承宗这支气势如虹的关宁铁骑身上。

    而皇太极,没有选择!

    辽西是明国的故土,是他们君臣上下刻骨铭心的痛,收复辽西,是足以让朱由检青史留名的大功,所以孙承宗的进攻方向必然不容置疑的。

    “此为朕之心腹大患,首要之威胁!”皇太极将密报重重拍在案上,声音如铁,断然下令,“明国欲毕其功于一役,朕,便在辽西与他一决生死!传朕旨意!命正黄旗、镶黄旗主力向广宁一线集结。”

    “圣上英明!”众将领命。

    在他们看来,面对士气粮饷兵力皆达顶峰的明军主力,唯有以大清最精锐的全部力量予以迎头痛击,方有一线胜机。

    这是最艰难,但也是唯一正确的决定。

    “圣上,”宁完我上前一步躬身道,“西线固然紧要,可南线之毛文龙,亦不可不防。”

    提及毛文龙,皇太极的眼中闪过一丝厌恶。

    这条恶犬盘踞皮岛,多年来如附骨之疽,时时刻刻在大清的南翼撕咬骚扰。

    另一份关于南线的军情报告被呈了上来。

    “……毛文龙部近来活动愈发猖獗,其麾下小股部队,乘海船,效仿倭寇,频频袭扰我金州、复州沿岸。四月以来,已有村庄七座被焚,旗民百余人被掠杀。其贼首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甚至率船队沿鸭绿江口深入,袭我边境哨所,杀人放火,抢掠而去……”

    “……更有甚者,其部众甚至敢在旅顺港左近登陆袭扰,虽被我守军击退,然其胆大妄为,可见一斑……”

    情报显示,毛文龙今年的活动不仅比往年更频繁,而且似乎更有组织性,更有目的性。

    皇太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大脑飞速运转,他将西线和南线的情报联系在一起,一个清晰的战略图景浮现在脑海中。

    “此乃牵制之策也!”他冷哼一声,“孙承宗欲在西线与朕决战,故而指使毛文龙在南线狂吠,意图分散我军兵力,使朕无法全力应对西线。此为明国惯用之伎俩,不足为奇。”

    “故而……”他看向济尔哈朗和刚刚从征伐蒙古归来的阿敏,“朕命你二人,亲率镶蓝旗主力移驻镇江,加强南线防御。给朕死死看住毛文龙!他若敢大规模渡江,便聚而歼之!同时,再派使者警告朝鲜国王李倧,命其严守中立,若敢与毛文龙暗通款曲,勾结作乱,朕必效法征伐蒙古之例,令其国君为阶下之囚!”

    “喳!”阿敏与济尔哈朗轰然应诺。

    南线,在皇太极的战略棋盘上被清晰地定义为次要骚扰,以一个旗的兵力加强戒备。

    处理完西、南两线,帐内的气氛稍稍缓和。

    然而,还有最后一个方向的威胁如同遥远天边的乌云,虽不致命,却让人无法心安。

    北线,曾经是后金予取予求的后花园,是他们获取财富、人口和战略盟友的广阔天地。

    但现在,情况变了。

    “圣上,北边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近来与明国往来甚密……”范文程上前一步,轻声提醒道。

    皇太极面色一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