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章 十七岁的左冯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章 十七岁的左冯翊 (第2/3页)

!你伤未愈,万一……”

    “刘公。”

    刘珩打断他,露出一个真诚的笑容:“不来看看,我这心里不踏实。”

    他深吸了一口那混合着药味、石灰味和汗味的空气,竟觉得格外舒心。

    刘陶看着刘珩眼中那纯粹的欣慰和一丝少年意气,心中感慨万千。

    他拉着刘珩走到一旁稍微清净点的地方,低声道:“伯玉,你来得正好。城西此举,已成标杆。各州郡闻风而动,尤其是豫州、兖州、冀州等疫区郡县,效仿者甚众!虽仍有张让党羽暗中掣肘,但陛下诏令的威力已显,万民求生的力量被调动起来!据各郡快马回报,此法推行之处,疫情蔓延之势确已得到遏制!病亡者大减!此皆小侯爷奇策之功!”

    “不!”

    刘珩摇头,郑重道:“是刘公您和各地真正用心办事的官吏、医工、百姓之功!更是陛下诏令之功!小子不过是在殿前喊了几嗓子罢了。”

    他深知功劳不能独揽,尤其是在这风口浪尖。

    刘陶深深看了刘珩一眼,压低声音:“成效虽有,然根基未稳。张让一党绝不会善罢甘休,必在秋后算账。且瘟疫虽缓,但后续安置、防止反复,千头万绪。老夫恐……力有未逮。伯玉,你……”

    刘珩明白刘陶的担忧,他刚想说什么。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一名身着禁卫服饰的骑士在义所门前勒马,高声喝道:“圣旨到!阳武侯刘珩、谏议大夫刘陶接旨!”

    整个喧闹的义所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

    刘珩与刘陶对视一眼,均在对方眼中看到一丝凝重和期待。两人整理了一下衣冠,走到义所门口的空地,对着那禁卫躬身行礼。

    禁卫展开手中黄绫诏书,朗声宣读:

    “皇帝制曰:咨尔阳武侯刘珩,献策防疫,活民有功;谏议大夫刘陶,总领有方,劳苦功高!今疫气渐消,黎庶稍安,朕心甚慰!特召尔等即刻入宫见驾,不得延误!钦此!”

    “臣刘珩(臣刘陶)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人叩拜接旨。

    传旨禁卫收起诏书,看着眼前这简陋却生机勃勃的义所,又扭头看了一眼刘珩沉稳的面容和刘陶憔悴却挺直的脊梁,眼中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语气缓和了些:“侯爷,刘大夫,请速速随末将入宫吧,陛下……已在濯龙园等候。”

    刘珩心中念头急转:濯龙园?不是德阳殿?看来这位皇帝叔叔,心情不错?还是……另有所图?

    他深吸一口气,对景伯和刘陶点了点头,在禁卫的护送下,登上了早已准备好的马车。

    马车穿过洛阳街道驶入皇城,最终停在了风景秀美、奢华更胜德阳殿的皇家园林——濯龙园。

    凉亭中,刘宏斜倚锦榻,宫女捶腿。张让侍立,面沉如水,眼神幽深。

    蹇硕按刀亭外。

    袁隗杨赐张温等几位重臣也坐在亭中,神色各异。

    刘珩目光扫过,心中掠过一丝疑惑:何进这个史上留名的屠户,自己两次面圣竟皆不见其踪?

    然御前不容他多思,俯身与刘陶一丝不苟行礼:“臣刘珩(臣刘陶)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赐座。”

    刘宏懒懒地抬手,目光扫过二人,在刘珩微白的面色上稍停,“嗯……伯玉气色仍差。刘爱卿也清减了。防疫辛苦。”

    “为陛下分忧,为社稷尽力,臣等不敢言苦。”刘陶沉声应道。

    刘宏点点头,似乎很满意刘陶的回答。

    他端起一杯茶,啜饮了一口,慢悠悠道:“朕召你们来,是听说……这瘟疫,被你们治住了?城西那什么‘义所’,闹得沸沸扬扬,成效如何啊?”

    他的语气居高临下,带着审视。

    刘陶起身,躬身奏道:“启禀陛下!赖陛下天威浩荡,仁德布于四海,诏令如及时雨,万民响应!臣与阳武侯奉旨防疫,于城西设‘义所’试行《要略》,广行陛下‘以献抵役’、‘因功赐匾’之仁政。旬日之间,洛阳疫情已遏,病亡者十去其七!各州郡效法,亦收奇效!扬州刺史陈祎等皆上表称颂陛下圣明,疫气大消,民心稍安!此皆陛下洪福齐天,泽被苍生!”

    刘陶虽然为人刚直,却也不是二愣子,此时自然句句都将功劳归于皇帝天威仁政。

    “哦?十去其七?陈祎也上表了?”

    刘宏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惊讶和……得意。他虽昏聩,但也知道瘟疫平息是极大的善政,能大大增加他的“天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