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9章 反对 (第1/3页)
笔尖落下,名字签完。
老将军把那份薄薄的军令状,轻轻推回桌子中央。
会议室里针落可闻。杜宇泽感觉自己绷紧了几个小时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松懈的迹象。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他们拿下了第一关。
“我反对。”
一个声音不大,但异常清晰的男声,打破了这片沉寂。
所有人都循声望去。说话的是坐在长桌中段的一名大校,肩上扛着的是总装备部的标志。他姓刘,是负责航空装备经费预算的处长。一个管钱袋子的人。
刘处长没有理会众人的注视,他扶了扶眼镜,拿起桌上另一份关于303厂的财务和资源状况的评估报告。
“我完全理解将军您爱护年轻同志、鼓励创新的心情。但是,我必须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问题。”他把那份报告在桌上敲了敲,“303厂,一家以维修和航电升级为主业的工厂,过去五年,他们的年均研发经费是多少?不到八千万。现在,他们要上一个什么项目?下一代战斗机。预估总投入,几百亿。首长,这不是一个项目,这是一个无底洞。”
他转向杜宇泽:“杜厂长,你们的报告很精彩,你们的录像带也很有说服力。但你们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钱从哪来?人从哪来?你们凭什么认为,靠你们一个厂,就能撑起这么大的摊子?国家每年的军费都是有数的,拨给你们,别的项目就要下马。谁的项目下马?是成熟的,能立刻形成战斗力的项目,还是你们这个……八字还没一撇的PPT?”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刚刚燃起的热情。
之前那位质疑系统整合的校官也立刻附和:“刘处长说的对。沈工的演示,确实证明了思路的可行性。但那是在实验室里,用两台设备进行的点对点通讯。真正的战机,航电系统节点超过一百个。数据流量和电磁环境的复杂程度,是实验室的一万倍。这个技术鸿沟,不是靠热情就能填平的。”
会议室的气氛再次凝固。
杜宇泽还没开口,另一个更具分量的声音响了起来。
“我不只认为他们的技术有鸿沟,我认为他们的方向就是错的。”
说话的是112厂的总工程师,高工。国内最先进的现役战机,就出自他们厂。他年纪与林总师相仿,是国内航空界的权威人物之一。
高工看着杜宇泽,毫不掩饰自己的态度:“把宝贵的资源,押注在一个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平台上,这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在现有成熟平台上进行深度挖潜。我们的J-10C,还有巨大的升级空间。换装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升级雷达和火控,战斗力能立刻提升百分之三十。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几年内就能批量装备部队。”
他拿起一份文件,显然也是有备而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