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荒原之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荒原之旅 (第2/3页)

在蓝细菌之间,更小的原生动物正在狩猎,它们像透明的鱼雷般穿梭,用纤毛包裹住猎物,分泌出消化酶的瞬间,林夏甚至能看到猎物细胞被溶解的过程。

    “一花一世界……”导师临终前的话突然在耳边响起。林夏的眼眶瞬间湿润,面罩内侧的传感器检测到泪液的盐分,发出轻微的嗡鸣。她想起二十岁那年,导师在剑桥的实验室里,指着显微镜下的硅藻对她说:“你看这些硅质外壳,每一个纹路都比人类设计的建筑更精巧。当你真正理解微观世界的丰富,就会明白人类有多渺小。”

    那时她只当是导师的哲学感慨,此刻却在这道不足一厘米的缝隙里,看到了比任何热带雨林都复杂的生物网络。蓝细菌提供能量,原生动物控制种群,真菌分解残骸,甚至还有病毒在悄悄改变着某些生物的基因——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宇宙,在人类从未留意的角落,已经运转了亿万年。

    翅膀带着她离开缝隙,继续向实验室中央飞去。越是深入这个“新世界”,林夏就越是感到震撼。她飞过一根掉落的睫毛,那黑色的纤维在她眼中如同巨大的碳管,表面附着的油脂形成彩色的薄膜,几只细菌正沿着膜的边缘爬行,留下细小的轨迹。她掠过一个键盘,按键之间的缝隙里堆积着食物碎屑,那些面包的淀粉颗粒像白色的巨石,上面爬满了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它们聚集在一起,像正在开会的部落。

    “原来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林夏喃喃自语,突然被一阵高频振动打断。那声音从实验室的角落传来,像远处的地震,让整个台面都在微微颤抖。她迅速躲到一个烧杯的阴影里,透过玻璃壁的反射,看到了震动的源头——是老陈正在用超声波清洗器处理试管。

    那些原本用来清洁器皿的高频声波,此刻在空气中形成肉眼可见的波纹。林夏看着无数尘埃颗粒在波纹中上下起伏,像被海浪裹挟的船只。更可怕的是,声波经过的地方,那些微小的生物瞬间被震碎,原生动物的细胞变成碎片,细菌的荚膜破裂,释放出里面的遗传物质——在人类眼中无害的清洁过程,在这里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必须离开这里。”林夏的心跳骤然加速。她展开翅膀,朝着远离清洗器的方向飞去,却在中途被一股更强的气流拦截——老陈洗完试管后,随手用纸巾擦了擦台面。

    那团白色的纸巾在视野里如同移动的山脉,绒毛纤维像森林般密集,边缘卷起的部分形成陡峭的悬崖。当纸巾擦过台面时,林夏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无数微生物被卷入纤维之间,有的被绒毛刺穿身体,有的则被挤压成糊状。那些刚才还在狩猎、繁衍的小生命,瞬间变成了纸巾上的污渍。

    “快躲开!”她下意识地大喊,声音却被纸巾移动的风声淹没。翅膀带着她急速拉升,堪堪避过纸巾的边缘,却被一根突出的纤维扫中右翼,瞬间失去平衡,朝着台面坠落。

    坠落的过程漫长得像一个世纪。林夏看着那些急速放大的沟壑,脑子里一片空白,直到后背撞上一个柔软的物体才停下——那是掉落的一小块面包屑,金黄色的组织里布满了蜂窝状的孔洞,每个孔洞里都藏着酵母菌,它们正在缓慢地发酵,产生微小的气泡。

    “咳咳……”她咳出呛入的面包碎屑,感觉翅膀的连接处传来刺痛。原宗铠甲的诊断界面弹出:右翼膜受损17%,飞行效率下降32%,建议紧急修复。林夏却顾不上这些,她透过面包屑的孔洞向外望去,看到纸巾正在缓慢移动,所过之处,原本生机勃勃的微观世界变成了一片焦土。

    “他不知道……他什么都不知道……”林夏的手指紧紧攥住面包屑的组织,指甲几乎要嵌进那些淀粉颗粒里。她突然明白,人类与微观世界的关系,从来都不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那么简单。我们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触摸,都在不经意间改变着这个隐秘的宇宙。

    当纸巾终于离开视线,林夏才敢从面包屑里钻出来。她展开受伤的翅膀,忍着疼痛继续飞行,目标是实验室的墙角——那里远离操作台,相对安全,或许能找到更稳定的生态系统。

    飞行的路线比想象中更艰难。她需要躲避漂浮的尘埃,绕过电线的“峡谷”,甚至要在滴落的水珠(此刻像透明的陨石)砸下前及时躲闪。当她终于看到墙角的阴影时,翅膀已经累得几乎无法扇动,铠甲的能量指示灯开始闪烁黄色警报。

    墙角的世界与操作台截然不同。这里的光线昏暗,湿度更高,形成了一片微观的“热带雨林”。无数根褐色的纤维纵横交错,那是积累多年的灰尘与毛发,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霉菌,菌丝如同藤蔓般缠绕,尖端的孢子囊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磷光。

    林夏落在一根较粗的纤维上,翅膀缓缓收起。她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笑出声来——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比她在亚马逊雨林见过的任何生态系统都要丰富。

    一只足丝蚁正用丝线将几根纤维连接起来,织造它的巢穴。那些银白色的丝线在光线下泛着珍珠光泽,每一根都比蜘蛛丝更坚韧。巢穴旁边,几只潮虫(在这个尺度下像甲壳虫般巨大)正在啃食霉菌的菌丝,它们黑色的外壳上布满了细小的刻纹,像古代战士的铠甲。而在纤维的缝隙里,无数细菌形成的生物膜如同彩色的地毯,红色、黄色、绿色的菌群界限分明,却又在边缘处相互渗透,进行着基因交换。

    “原宗,记录生物种类。”林夏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

    “正在扫描……已识别物种:足丝蚁(Oligotoma saundersii)、潮虫(Porcellio scaber)、青霉(Penici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