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之争 (第2/3页)
“根须”原型机。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她的声音平静却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金橡树王总描绘的未来很美好。但我们想问,这个‘高效’是为了谁的高效?这个‘安全’是谁来定义的安全?这个‘生态闭环’,最终圈住的是用户,还是资本?”
她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滑的湖面,引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王副总裁推了推眼镜,嘴角露出一丝不屑。
张淑芬没有理会,继续道:“我们带来的,不是一套竞品方案,而是一种不同的可能性。我们称之为‘根须’系统。”
她简要介绍了“根须”的理念:数据本地优先、算法透明可审计、用户自主授权、强调人文交互与社区连接。林小雨现场演示了“怀表”如何温和地提醒用户而非强制干预,以及系统如何将生物信号用于激活老人的记忆回溯和家庭互动,而不是用于“优化”和“引导”。
“我们的技术或许不够‘炫酷’,”张淑芬坦然承认,“但它试图回答一个根本问题:科技发展,究竟是为了扩大控制的精度,还是为了滋养人的自主性和连接感?我们认为,尤其是面对老年人,后者的价值远高于前者。他们的经验、记忆和情感,不是需要被‘优化’的数据,而是值得被守护的财富。”
她最后提到了“琥珀记忆”的警示(未透露具体细节,只抽象为技术伦理风险),强调任何标准都必须包含对技术滥用风险的硬性约束条款。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有些代表陷入沉思,有些则不以为然。一位学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