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3章 国产激光雷达的瓶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3章 国产激光雷达的瓶颈 (第2/3页)

咧供应商,用钱砸都不行,还得求着人家释放软硬件,无论是对采购方和研发工程师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后期但凡是接触过Mobileye这家公司的,都学会了绕着走。

    特斯拉第一代hw1.0智驾采用了Mobileye,去年hw2.0直接就改成老黄的芯片了。

    不过国内的企业,为了追求快速入门和将方案落地的。

    像一代蔚来以及一代小鹏,选择的就是EyeQ4 +采埃孚 S-Cam 4.0。

    偏偏Mobileye有黑盒限制,不可能做到底层接口完全开放。

    也就导致接下来的两三年时间,从先天上就和特斯拉没得打。

    星辰这边采用英伟达平台,起码也是和特斯拉硬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

    有了吴新宙加入。

    星辰自家的“自动驾驶车”,也可以正式进入起航阶段了。

    第二天。

    许易则趁着对方还没回国,拉着吴新宙去视察激光雷达供应商。

    目前智驾的硬件层面,除了芯片和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要跑通前期的无人车多模态算法数据,激光雷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硬件配置。

    无人车和自动驾驶的概念和技术验证早在04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国外兴起了。

    就譬如当时火爆一时的“DARPA挑战赛”。

    在国内油车还造不利索的时候,国外已经开始了挑战无人车在沙漠中行驶142英里。

    由于技术瓶颈,最终只有1辆车完成11英里。

    不过到了第二年。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团队,以6小时54分夺冠,首次证明激光雷达能有效感知地形。

    之后激光雷达这条路线就一发不可收拾。

    几乎所有无人车和挑战赛,都成了必备硬件。

    毕竟摄像头的3d感应能力实在太弱,毫米波雷达的分辨率又低。

    只有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才能精确感知障碍物的“位置、距离、形状”。

    国内几家有能力制造激光雷达的创业公司,大都是在13-14年创立。

    但追赶的效率却是不慢。

    就譬如这次的他们目标——禾赛科技。

    今年刚推出了新款40线激光雷达,这距离国外龙头的64线激光雷达已经很接近了。

    当然,形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