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相遇 (第2/3页)
引水灌溉了数万亩良田。
而且家家户户也在旱灾来临之际储存了不少的水量。
即便此刻旱灾来临,田地里的庄稼稍显颓势,但还是在茁壮生长。
在听说长安来了玄门高人前来祈雨,谯州的刺史更是亲自出来迎接。
官道上,还未进城,姜宸两人便远远看到一队仪仗朝他们赶来。
走近时,仪仗当先骑着马的官服男子高声问道:
“前面可是从长安来的玄门大德?在下师明澄,忝为谯州刺史,在此地恭候二位多时了!”
“阿弥陀佛,小僧鉴真,这位是茅山宗姜宸姜道长。”
“原来是茅山宗和佛门的两位法师,还请入城。”
一路上,姜宸不由好奇问道。
“贫道一路走来,发现谯州虽也有旱灾之象,但家家户户依旧安宁祥和,田地水气倒也充裕,不知是何缘故?”
师明澄等的就是这个问题。
他清了清嗓子,放宽声线道:“不瞒道长,本官过去曾为河北节度使,姜公的弟子,对于水利颇有研究。”
“在这次旱灾前,本官就察觉到气候异常,于是便令人开掘淮涡水渠,引灌百里良田!”
姜宸不由赞叹:“若是往年,此时节必然是雨水纷纷,如此挖渠恐有洪涝之灾,明公确有先见之明。”
两人的这一番言论,落入到后面的不良人耳朵中去。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记,还是不记?”
“记吧,人家跑这一趟,专门说给我们听的,君子论迹不论心,至少,这位师刺史比之前几个州的刺史可强太多了。”
......
谯州的情况并不需要大雨,因此姜宸只是在这里召了一场大风,微微吹散了一些燥意,便继续东去。
不日,已抵达徐州!
此刻,抵达徐州的并只是姜宸鉴真等一行人。
还有龙虎山的张怀义张高显二人,以及三皇派的道士王离。
另外,还有一陌生青年羽士,似乎是因为长安一纸皇榜而下山的。
河南之旱灾在众人联手下,以及四方朝中的趋势,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