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5 章 人民政府为人民 (第1/3页)
一周后,市委会议室。
深红色的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人。
市长赵永辉、市委副书记周雨婷、秘书长郑云峰、市纪委书记沈弘,以及各区县的主要负责人悉数在座。
李毅飞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笔记本,但他几乎没看。
李毅飞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眼神里没有惯常的温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而锐利的审视。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指关节轻轻敲了敲桌面,那笃笃的声响,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让一些原本有些松懈的人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背脊。
“今天这个会,不谈虚的,不说成绩。”李毅飞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力,“我们就谈一个问题——我们的政府,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们这些穿着这身衣服,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责任究竟是什么?”
李毅飞停顿了一下,拿起桌上的茶杯,却没有喝,又放了回去。
“一个星期前,我去了湾仔县的洼里村。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个叫刘栋的十七岁孩子。”李毅飞的声音很平稳,但每一个字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他的父亲,在省城的建筑工地打工,高空坠落,没了。
母亲去处理后世,急痛交加,死在回来的路上。包工头跑了,建筑公司推诿,赔偿至今没有着落。”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偶尔响起的纸张翻动声和压抑的呼吸声。
不少人低下了头,尤其是湾仔县委书记张平,额头上已经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一个十七岁的孩子,高二,原本成绩名列前茅,是能考重点大学的苗子。”李毅飞继续说着,语速不快,仿佛在陈述一个与他无关的故事,但其中的细节却让听者心惊,“父母双亡,债台高筑,亲戚无力抚养。
他辍学了。去了砖厂,拉砖。一车砖两千多斤,拉一趟八毛钱。从早上五点,拉到晚上七点,就为了挣那二十几块钱,养活他九岁的弟弟和六岁的妹妹。”
李毅飞描述了那个家徒四壁却异常整洁的院子,描述了刘栋手上皲裂的老茧和腰上深紫色的勒痕,描述了小远掰红薯条给妹妹吃的场景,描述了那顿只有清水煮腌萝卜的“晚饭”。
“我去的那天,他刚从砖厂回来,背着一编织袋捡来的废品。
看到我们,他第一反应是紧张,是害怕,以为是来催他们搬走的,或者是查他捡废品影响市容的。”李毅飞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眼睛里没有了光,只剩下麻木的疲惫和对整个世界的小心戒备。”
李毅飞猛地提高了音量,目光如炬,直视着在场所有人:“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如果我们政府的政策,我们基层的工作,落不到这样的孩子身上,保护不了这样的家庭,那我们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开会、研究、下发文件,到底是为了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