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1章 择定本经,大儒要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51章 择定本经,大儒要来? (第2/3页)

把握,《易经》的玄奥哲理也非他所长。

    反倒是《尚书》和《春秋》,更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对历史事件的洞察评判,这更契合他的思维模式。

    尤其是《春秋》,看似只是编年史记录,实则字字褒贬,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政治理念和道德评判,非常考验考生的史识和论辩能力。

    而那两封信,虽角度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将建议指向了《春秋》!

    这与王明远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

    选择冷门且难度极高的《春秋》,意味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啃下最硬的骨头。

    为何说《春秋》难?

    因为《春秋》不光要学习本经,还要额外学习三传及注疏(左氏、公羊、谷梁等传注)合计约 196.85 万字,所学内容更是《诗经》14.27 倍,《尚书》的 2.71 倍,《周易》的 4.35 倍,和《礼记》相近。

    但一旦学有所成,便极易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在众多选择热门经书的考生中显得卓尔不群,更容易获得考官的青睐。

    “果然……还是《春秋》。”王明远放下信纸,长长吁了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之色。

    这条路注定艰难,但无疑是最适合他的道路。

    就在王明远刚刚确定本经,准备沉心苦读之时,书院里突然传出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引得所有学子都沸腾了起来!

    这日午后,周教谕刚讲完课,并未立刻宣布散学,而是面色凝重又带着一丝罕见的激动,扫视着堂下众学子,缓缓开口:“肃静!有一要事告知诸位。”

    讲堂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周教谕身上。

    “据书院所得消息,”周教谕的声音清晰地在安静的讲堂内回荡,“致仕归乡的当朝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周文正周大人,不日将莅临我岳麓书院!”

    “周太傅?”底下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抽气声!

    周老太傅!那可是真正名动天下、桃李满朝堂的人物!

    历经三朝,曾任帝师,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虽已致仕归养,但其在士林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