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再见林见月,台下交流,幽默风趣,邀约 (第2/3页)
良”短袖衬衫,熨烫得还算平整,卡其布长裤,身姿挺拔如白杨,站在浓密的树荫光影里,眉宇间那份沉稳和那份不同于周遭同龄人的从容气度,依旧那么吸引人。
想到上次聚会时,他不动声色地帮自己解围,还有那顿令人回味无穷的午饭,她的脸颊悄悄爬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好在树荫浓重,不易被察觉。
阳光明也清晰地留意到林见月细微的变化。
她看向自己的眼神,比上次更亮了些,那份纯真里又添了几分亲近和依赖。
三人随意地聊着天,话题从这恼人的天气、即将开始的报告会,自然地说到了上次的聚会。
说起谢飞扬和冯向红被当众“揭穿”趣事时的窘态,林见月掩着嘴,肩膀轻轻耸动,眼睛弯成了好看的月牙儿;
提到蔺书楠那晚意外露了一手的手风琴,她眼中流露出真诚的敬佩;
阳光明则适时地用幽默风趣的话语调节着气氛,逗得林见月好几次忍不住“噗嗤”笑出声,蔺书楠在一旁也腼腆地跟着笑。
一刻钟的时间,在这轻松愉快的闲聊中飞快溜走。
会场大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人流开始涌动。阳光明很自然地提议:“我们进去吧?找个靠后点的位置,清净点。”
林见月和蔺书楠都点头同意。三人随着人流走进高大却略显陈旧阴凉的礼堂,他们很快在后排靠近一扇高窗的角落找到了三个相连的空位。
阳光明坐在中间,蔺书楠在他左边,林见月则坐在了他的右边。硬木座椅冰凉,坐下去发出轻微的声响。
主席台上方悬挂着鲜红醒目的横幅:“向先进青年学习,为格命事业奋斗终身!”
几盏大功率灯泡将铺着褪色红绒布的台面照得通明,几位穿着灰色或藏青色中山装的领导已经神情严肃地落座。
高悬的扩音器里先是传出刺耳的电流啸叫,接着是“喂——喂——”的试音声,台下嗡嗡的交谈声像被无形的手掐住,渐渐平息,只余下压抑的呼吸声和偶尔的咳嗽。
报告会开始了。
第一位上台的是位身材魁梧、肤色黝黑、声若洪钟的钢铁厂炉前工。
他穿着被汗水浸透、沾着煤灰的工作服,胸前别着硕大的像章。
他讲述自己如何在高温的炙烤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奋战几昼夜,和同志们一起“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攻克技术难关,为国家多炼“争气钢”的事迹。
他的话语充满工人阶级的质朴和力量感,也充斥着这个年代特有的、激昂的口号与誓言:“为了格命!为了祖国!再苦再累心也甜!”
阳光明象征性地拿出那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红字的硬壳笔记本和英雄牌钢笔,放在膝上。
他前世见惯了各种宏大叙事和表演,对于这种特定年代、特定形式的报告,内心很难真正投入,只觉得那高亢的声调震得耳膜发胀。
他眼角余光瞥见身旁的林见月,她也摊开了随身带的、印着“工作笔记”字样的软皮小本子,握着笔,腰背挺得笔直,一副认真听讲、随时准备记录的模样。
只是那长长的睫毛偶尔会像蝶翼般轻轻颤动一下,目光会短暂地飘向高窗外摇曳的梧桐枝叶,泄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游离和对自然的向往。
阳光明心中了然。
他不动声色地翻开自己的笔记本,在第一页空白处,用钢笔流畅而有力地写下了一行字:
台上炉火正旺,口号震天响;台下心静自凉,且听蝉鸣长。
写罢,他轻轻将笔记本朝林见月的方向推过去一点,刚好能让坐在右边的她清晰看到。
林见月正努力集中精神,捕捉台上“战高温、夺高产”、“一颗红心永向党”的豪言壮语,忽见阳光明推过来的本子,上面写着这样一句。
她微微一怔,随即恍然,嘴角忍不住向上弯起一个俏皮的弧度。
这短短两句话,既点明了会场内外强烈的对比,又透出一种置身事外的从容与淡淡的幽默,还带着点微妙的文学美感。
这种表达方式,她从未在周围人的口中或笔下见过,新鲜、贴切,直指她此刻心底那点小小的不耐和向往。
她心里像被羽毛轻轻搔了一下,痒痒的,带着点小小的兴奋和找到同道的窃喜。
她也拿起笔,在自己本子的空白处,认真地、带着点模仿意味地写下:
呐喊如雷鸣,双耳震欲聋。室内口号响,窗外蝉鸣长。
写完,也学着阳光明的样子,把本子朝中间推了推,带着点期待看向他。
阳光明看到这行稚气又真实可爱的反馈,差点笑出声。他强忍住,提笔又写,笔尖划过纸面发出好听的沙沙声:
无妨,心远地自偏。学学五柳先生,神游方外天。
他巧妙地用了陶渊明的别号。
林见月看到“五柳先生”和“神游方外天”,眼睛倏地亮了。
她读过《桃花源记》和《饮酒》,极爱那份超然物外的意境。她立刻回应,字迹带着点小兴奋:
此地桃花源?口号连天入九霄!
阳光明莞尔,这姑娘反应真快。他继续写,笔锋似乎也带上了笑意:
非也,桃源自在心田间。此刻,身畔有清泉,心静自然甜。
“身畔有清泉”……林见月看着这五个字,心头猛地一跳,仿佛一颗小石子投入心湖,漾开圈圈涟漪。
这“清泉”是指?她下意识地抬眼看向阳光明,他正微微侧头看着她的本子,侧脸轮廓在礼堂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俊朗。
她感觉自己的脸颊“腾”地烧了起来,慌忙低下头,笔尖在纸上悬停了片刻,才带着点掩饰不住的慌乱和羞涩写下:
不懂……你这是啥意思。
阳光明看到这带着明显明知故问的娇嗔,笑意更深。
这姑娘,真是单纯又聪慧得可爱。他想了想,决定换个更安全又同样能引起共鸣的话题:
上次你讲喜欢读《海燕》,最喜欢哪一句?
高尔基的《海燕》是这个年代少数被允许、甚至被推崇的外国进步文学作品。
提到书,林见月立刻被转移了注意力,眼睛重新亮了起来:
“最喜欢: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老有劲了!像真的看到闪电劈下来!”
字里行间充满激动。
“是的!海燕是暴风雨的精魂!它的翅膀,划破的是黑暗,召唤的是黎明。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是明知艰险仍要飞翔!”
阳光明写下自己对勇气的理解。
“你讲得真好!我喜欢它不怕风暴的样子!”林见月由衷赞叹。
“风暴过后,天空会更蓝。海燕的信念,就是穿透乌云的阳光。”阳光明写下充满希望的一句。
“嗯!我相信!”林见月用力写下,仿佛在给自己打气。
台上的报告者换了一位又一位:
有扎根北大荒的知青代表,讲述如何在“广阔天地炼红心”,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有纺织厂“铁姑娘”突击队长,用高亢的嗓音分享“妇女能顶半边天”,连续创下生产新纪录的“豪迈”;
有机械厂技术革新能手,细数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