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31.金手指详解,报复李卫东,反咬一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31.金手指详解,报复李卫东,反咬一口 (第2/3页)

    若非韩鸣谦明察秋毫、秉公处理且顾全大局,他阳光明的前程,恐怕早已断送在那个刺眼的“82”上了。

    那不是失误,而是处心积虑的阴谋陷害!

    如果这次只是小打小闹,比如在李卫东包里放点稿纸墨水,顶多让他挨顿不痛不痒的批评,写份不咸不淡的检讨,伤不了筋骨,反而会打草惊蛇。

    以李卫东那种偏执狭隘、睚眦必报的性格,一旦怀疑到阳光明头上,哪怕毫无证据,日后必然像条潜伏在阴沟里的毒蛇,死死盯着他,伺机而动。

    举报、构陷、散布谣言……种种暗箭防不胜防。

    阳光明如今身处副厂长秘书这个更敏感、更易招惹是非的位置,经不起这种持续不断的暗算和消耗。

    他不想时时刻刻活在提心吊胆之中,更不想连累刚刚安稳下来的母亲。

    要杜绝后患,就必须一击致命!

    要让李卫东彻底失去在红星厂兴风作浪的能力,甚至……让他彻底离开这个环境。

    他早已不是真正的十七岁少年。

    前世在富豪身边担任生活秘书,见惯了商海倾轧、世态炎凉,也亲手处理过不少“碍事”的人和事。

    他的心肠,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淬炼得比钢铁更硬,比寒冰更冷。

    善良是他的底色,但绝非优柔寡断、任人宰割的借口。

    对李卫东这种主动加害、手段阴毒、欲置他于死地的人,他报复起来,毫无心理负担。

    这是生存的法则!

    唯一让他指尖稍顿、略有迟疑的,是时间点。

    距离李卫东陷害他,才过去不到两个月。那场风波虽已平息,但余温尚存,记忆犹新。

    如果李卫东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栽了如此大的跟头,而且是涉及“思想问题”的重罪,难免会有心思敏锐、嗅觉灵敏的人,将这两件事隐隐联系起来。

    即使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指向他阳光明,那份隐约的、挥之不去的“嫌疑”,落在赵国栋副厂长或者其他有心领导眼里,终究是个隐患,可能会影响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勤勉踏实的形象。

    阳光明靠向椅背,木椅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他抬起手,用指腹在太阳穴上缓缓按压。微闭双眼,浓密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阴影。他需要冷静地评估风险,权衡利弊。

    他在脑中如同放电影般,将今天一整天的行程快速过了一遍:

    早晨:提前一刻钟到办公室,打扫、泡茶。

    赵国栋到后,整理好需要批阅的文件,简明扼要汇报要点。

    九点整,陪同赵厂长去细纱车间巡视生产情况,重点关注断头率问题的改进措施。在车间与班长、技术员交谈约半小时。

    上午:十点左右返回办公室,处理日常文件流转。期间无人来访。

    中午:十一点半,在干部专用的小食堂用餐。同桌的有赵国栋、厂办一位副主任和工会主席。席间谈论的是即将到来的国庆节福利安排,气氛平常。

    下午:一点开始工作。先是技术科一位姓刘的工程师送来一份设备更新报告,谈了约十五分钟。

    接着是采购科副科长来沟通下季度原棉采购的细节,谈了约二十分钟。

    两点半后,便一直在办公室处理文件,直到郎天瑞来访。

    他与李卫东的交集:零!

    一整天,他都没有踏足过楼下厂务办秘书组所在的大办公室!

    他和李卫东,今天连面都没碰上,更别提有任何言语或肢体接触!

    这个细节至关重要!

    简直是天赐的“护身符”,阳光明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

    如果有人事后怀疑李卫东出事与他有关,必然会本能地思考:阳光明是否有“作案”的机会和时间?

    而“一整天未接触”这一点,就是最无可辩驳的“不在场证明”。

    它像一道无形的墙,将任何可能的嫌疑都隔绝在外。

    谁能想到,他拥有这种超越物理常识的隔空投物能力?这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范畴。

    风险可控,机会难得,目标明确。

    阳光明缓缓睁开眼,眸中最后一丝犹豫已彻底消散,只剩下深海般的平静和一种近乎冷酷的决断。

    前世处理类似棘手麻烦时,那种熟悉的、全神贯注如同精密机器般的状态,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

    每一个环节都在脑中清晰排列,每一个可能的意外都有应对预案。

    他决定了。

    出手!

    既然动手,就绝不留后患。那份足以让李卫东万劫不复的“反面资料”,就是最佳的“礼物”。

    准备这样一份“赃物”,仓促间并非易事。

    既要足够“敏感”,能引起工宣队的高度重视和严厉处置,又不能过于离谱,显得刻意栽赃。

    好在时间还有,现在距离下班还有半小时,如果今天搜查,完全来得及做好准备。

    阳光明凭借前世记忆和对这个时代禁忌的了解,谨慎地挑选、组合,最终在下班前,将一份“合适”的资料准备完毕。

    然而,事情并未如预期般迅速发生。

    随后的星期三、星期四,厂区里一切如常。

    机器轰鸣依旧,人流穿梭不息。

    关于“举报”和“搜查”的风声,似乎只在郎天瑞和阳光明之间隐秘流转,并未扩散开一丝涟漪。

    阳光明照常工作,神态自若,甚至在赵国栋面前表现得更加沉稳干练。

    他利用这两天时间,重新审视了那份资料,做了更精细的调整和伪装,确保它出现的“时机”和“状态”都更符合“无意私藏”的特征。

    这份淬毒的匕首,被稳妥地转移至冰箱空间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耐心蛰伏,等待着出鞘的最佳时机。

    星期五下午,距离下班铃响还有一刻钟。

    夕阳的金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斜斜地铺洒在办公室的水磨石地面上,将空气里的微尘映照得纤毫毕现,也给室内染上了一层迟暮般的暖色调。

    阳光明刚将一份签批好的《关于细纱车间设备检修安排》锁进档案柜,桌上的黑色老式拨盘电话突然“叮铃铃——”地急促响起,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

    他拿起听筒,声音平稳:“喂,副厂长办公室。”

    “小阳,我是厂办张玉芹呀。”电话那头传来张姐惯常的带着点热络的腔调。

    “张姐,是我。”

    “通知你一下,劳资科全体人员,还有我们厂务办的全体同志,也包括你,稍微晚走约一刻钟。

    领导开会还没结束,会议结束后,可能有工作要安排,需要大家配合一下,等通知再下班啊。辛苦辛苦!”

    “好的,张姐。收到。”阳光明语气依旧平静地应下,放下电话。听筒落座时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在他耳中却格外清晰。

    果然来了。

    而且选择在临近下班、人心浮动的时候,以“可能有工作安排”为由,通知“下班延迟一刻钟”。

    这带着点突击检查的味道,却又显得不够彻底,留有余地。

    心思敏锐的人,或者在厂办浸淫多年的“老油条”,恐怕在接到通知的瞬间,心念电转间就能猜到七八分——这更像是某种信号,足够他们提前做好应对,把不该出现的东西收起来。

    看来工宣队对这次“办公用品私用”的举报,确实没太当回事,更多是走个过场,应付一下“群众监督”,避免落人口实。

    阳光明不动声色地整理了一下桌面。

    将“英雄”牌钢笔仔细插回印着红星的搪瓷笔筒,散乱的稿纸按页码码放整齐,边缘对齐。

    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燥热的风裹挟着更清晰的机器轰鸣涌进来。

    楼下,厂区大道上,下班的人流如同开闸的洪水,喧闹着、推挤着自行车,潮水般涌向厂门。

    蓝灰的工装、草绿的军便服汇成一片流动的海洋。

    很快,喧嚣声浪远去,厂区变得空旷而安静,只有远处车间单调的“哐当哐当”声固执地传来,更衬得这等待的时光格外漫长。

    一刻钟,在无声的等待中流淌。

    阳光明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呼吸均匀。内心却如同风暴前的海面,看似平静,深处已暗流汹涌。

    冰箱空间里那份资料的存在感,从未如此强烈。

    终于,走廊里由远及近传来了杂沓的脚步声和刻意压低的说话声。

    张玉芹那辨识度很高的嗓音在门外响起,带着一种例行公事的腔调:

    “厂务办、劳资科的同志们注意了!领导会议结束,没有新的工作安排,大家现在可以正常下班了!”

    阳光明睁开眼,他拿起自己那个半旧的深蓝色帆布挎包,里面只装着工作笔记本和一支备用的“永生”钢笔。

    他拉开门,走廊里已经站了不少人。

    厂务办这边,李卫东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头发有些油腻地贴在额角,背着他那个标志性的、边角磨损严重的帆布挎包,正侧着身和旁边劳资科的一个年轻科员低声说着什么。

    劳资科那边,郎天瑞站在最前面,身后跟着几名科员。

    郎天瑞的目光不经意地与阳光明接触了一下,微微颔首,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妙意味。

    人群开始向楼梯口移动,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

    阳光明自然地汇入人流,熟稔地同周炳生、张玉芹打着招呼:“周师傅,张姐,明天见。”

    同时不动声色地调整着自己的步伐和位置,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雷达,牢牢锁定了前方那个挎着旧包的身影——李卫东。

    从三楼下到二楼。楼梯不算宽,人群有些拥挤。

    阳光明刻意落后半步,让过张玉芹,又巧妙地借着一位劳资科大姐的遮挡,脚步轻快地向侧前方一插,瞬间便贴到了李卫东的身后,两人之间的距离不足半米。

    他甚至能闻到,李卫东工装上散发出的淡淡机油味。

    就是现在!

    阳光明的心跳,仿佛在这一刻停滞。

    他面上依旧平静,甚至带着点下班时的轻松,与旁边的人随口应和着。

    而意念却如同最精密的探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