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担忧与开解,感谢与推动 (第2/3页)
炒菜声、锅铲碰撞声、大人呼喝孩子声、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样板戏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嘈杂而真实的生活气息。
阳光明掏出钥匙,打开二零三室的门。
他脱下棉袄挂好,搓了搓冻得有些发僵的手,走进隔间小厨房。
阳光明在角落的案板下,拖出一个小巧的竹篮子。篮子上盖着一张干净的旧报纸。
他掀开报纸,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一篮子咸鸭蛋。
蛋壳呈现出一种均匀的青灰色,个头饱满圆润。
他的冰箱空间,每天都能刷新出四个咸鸭蛋,攒着攒着就攒够了一篮子。
以前在石库门住着,家里人对他知根知底,他实在是找不出理由拿出来补贴家用。
如今自己一个人住在这筒子楼的小套间里,自由多了。这些天攒下的咸鸭蛋,已经存了满满一篮子。
他今天特意数出六个。拿起一个掂量掂量,沉甸甸的,腌得很透,味道也很正。
看着这六个油亮亮的咸鸭蛋,阳光明心里有了主意。
今天这场风波能顺利找到突破口,对门的周大勇功不可没。
没有他第一时间传递的火灾现场信息,没有他透露的关于匡俊材“油水厚”和窦厂长小舅子身份的关键线索,他阳光明未必能那么快锁定目标,更未必能及时拿到那本要命的台账。
这份人情,得记着,也得还。
邻里之间,尤其是对门住着,关系处好了,是顶顶要紧的事。
周大勇在保卫科工作,为人爽直热心,是个值得结交的人。加深关系,无非就是多走动,多分享。家里有这些“富余”的好东西,正是拉近关系的好媒介。
他找了个干净的粗瓷大碗,碗边还有一个小小的豁口,这是姆妈特意从石库门那边给他拿过来的。
他小心翼翼地把六个咸鸭蛋放进去。青灰色的鸭蛋在白色的粗瓷碗里,显得格外饱满诱人。他端着碗,走到门口,拉开房门。
对门的木门虚掩着,里面传出孩子咿呀学语的声音和女人温柔的哄逗声。阳光明抬手轻轻敲了敲门板。
“谁呀?”里面传来周大勇爱人小杨嫂的声音。
“嫂子,是我,阳光明。”阳光明应道。
门很快被拉开了。
小杨嫂围着蓝布围裙,手上还沾着水。她身后,周大勇坐在小板凳上,正笨拙地用一把木头枪逗弄着他们几个月大的小儿子“毛头”。
屋里弥漫着一股面食的香气和淡淡的奶味,炉子上坐着水壶,嘶嘶地冒着白汽。
“哎哟,光明啊,快进来坐!”小杨嫂热情地招呼着,侧身让开。
“不了嫂子,就几句话。”阳光明笑着,把手里的粗瓷大碗往前一递,“喏,家里有点咸鸭蛋,朋友送的,吃不完,给你们拿几个尝尝。”
粗瓷碗里,六个青灰色、个头饱满的咸鸭蛋赫然在目。
这年头,咸鸭蛋可是稀罕物,尤其是这种一看就腌得好的。普通人家一个月也未必舍得吃上一两个。一下子拿出六个,这份礼着实不轻。
周大勇闻声也抱着孩子站了起来,看到碗里的咸鸭蛋,黝黑的脸上立刻露出惊讶和局促的神色:
“光明!这……这做啥?这么金贵的东西!快拿回去!我们哪能好意思收你这么重的礼!”
他连连摆手,怀里的毛头被父亲的动作晃得有些不耐烦,扭动着小身子。
小杨嫂也赶紧推辞:“就是就是!光明,你太客气了!今天大勇回来都讲了,他也没帮上啥大忙,就是跟你说了几句话,都是应该的!这咸鸭蛋,我们不能收,你留着自己吃!”
夫妻俩的态度很真诚,带着受之有愧的惶恐。
阳光明脸上的笑容却更温和真挚了。他没有收回手,反而把碗又往前送了送。
“周大哥,嫂子,你们听我说。”
他语气诚恳,“今天的事,周大哥提供的信息非常关键,帮了大忙!我心里都记着呢。
这咸鸭蛋,真不算啥。
我有个要好的朋友在副食品公司上班,他路子广,时不时能弄点计划外的紧俏东西。
这咸鸭蛋就是他匀给我的,家里还有不少呢。
我一个人哪吃得完这么多?放久了也怕坏掉。
给你们拿几个,正好帮我们解决解决‘困难’。”
他顿了顿,看着周大勇夫妇依旧犹豫的神色,又加了一把火:
“再说了,咱们是邻居,又是对门住着,远亲不如近邻嘛。以后家里缺个油盐酱醋啥的,或者有啥需要搭把手的,不还得互相照应?你们要是不收,那就是把我当外人了。以后我有事,哪还好意思开口麻烦周大哥?”
这番话,既点明了咸鸭蛋来源的“合理性”,又强调了邻里互助的情分,还带着点玩笑的意味,把“送礼”说成了“解决困难”和“拉近关系”。尤其是最后那句“当外人”,一下子戳中了周大勇夫妇的心窝。
周大勇是个实在人,最重情义。他看着阳光明真诚的眼神,又看看碗里那油亮的咸鸭蛋,心里那点推辞的念头彻底没了。
他挠了挠后脑勺,黝黑的脸上绽开憨厚的笑容:“光明,你……你这话说的!行!那……那我们就厚着脸皮收下了!谢谢啊!真是太谢谢了!”
他腾出一只手,接过了那个沉甸甸的粗瓷碗,小心翼翼地端着,仿佛捧着什么珍宝。
小杨嫂也松了口气,脸上堆满了笑容,热情地再次邀请:
“光明,你看你,太破费了!快进来坐会儿!正好我在和面,晚上家里蒸馒头,你就在这儿吃吧!添双筷子的事!”
她指了指屋里那张擦得锃亮的方桌,上面已经摆好了几个粗瓷碗碟。
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