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巨量黄金.惊人财富.研究生入学.出国机会 (第2/3页)
,胜过了解自己。
林见月知道他做事向来有分寸,有章法,从不做没把握的事。他既然如此郑重地说这钱来得正大光明,那就一定是。他不想细说来源,或许有他不便言说的理由和考量。
她刚才那一问,也仅仅是出于下意识的惊讶和对这个家本能的维护,并非真的怀疑他什么。对于阳光明,她有着源自骨髓里的毫无保留的信任。
她不再多问,只是将存单小心翼翼地重新迭好,按照原来的折痕,放回铁盒里,盖上盖子,落下锁扣。
然后,她将那把小小的却感觉沉甸甸的铜钥匙紧紧握在手心,仿佛握着的不仅是家庭的应急储备,更是丈夫沉甸甸的信任和交付给她的整个家的责任。
“嗯,我知道了。”林见月点了点头,语气轻柔却坚定,“你放心,我会保管好的。”
阳光明看着她将钥匙仔细地收进贴身的口袋里,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将这部分存款交给林见月,解决了她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远行。
说完存款的事,阳光明的神色变得更加郑重起来,甚至带上了一丝罕见的严肃。他拉着林见月的手,走到卧室门口,指着床底下昏暗的角落。
“见月,还有一件事,我以前跟你提过,现在要再叮嘱你一次。”他的声音压低了些,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凝重。
林见月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床底下并排放着两个看起来颇为沉重的老式樟木箱子,暗色的漆面在昏暗光线下泛着幽光,两个箱子上都挂着看起来颇为牢固的黄铜锁。
这两个箱子,从他们结婚起就一直在床底下放着,几乎与灰尘融为一体。
林见月记得,刚结婚时,她好奇问过里面是什么,阳光明当时也是神色认真地告诉她,里面是帮几位朋友保管的一些重要物件,涉及别人的隐私和托付,让她不要动,也不要对外人提起。
她一直恪守着这句话,这些年从未试图去触碰或者移动它们,也几乎快要忘记它们的存在了。
此刻见阳光明再次特意提起,而且神色如此肃然,她便知道,这东西恐怕比她想象的还要重要。
“是这两个箱子?”林见月确认道,声音不自觉地放轻了。
“对。”
阳光明点头,目光紧紧锁定在那两个箱子上,“里面的东西,很重要,是……我替几位关系特殊的朋友暂时保管。具体是什么,你不必知道,知道得越少越好。
你只需要记住,看好它们,千万不要因为好奇去打开,也不要让任何人动,包括家里的孩子和偶尔来的客人。就当它们从来不存在一样。”
他的目光从箱子移到林见月脸上,紧紧盯着她的眼睛,确保她完全理解这番话的重量。
“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一字一顿地强调。
林见月从他罕见的严肃语气和凝重的目光中,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件事的分量。
虽然心中仍有好奇的涟漪轻轻荡漾,但她知道分寸,更明白丈夫此举必有深意,她绝不会,也不能违背这份沉重的嘱托。
她郑重点头,承诺道:“好,我记住了。我一定看好它们,谁也不让动,就当没看见。”她的目光同样坚定,给予了阳光明最需要的回应。
看着她清澈见底、毫无犹豫的眼神,阳光明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这两个樟木箱子,以及里面他特意定制的几个防潮防蛀的小木匣,存放的正是这些年冰箱空间每天刷新出来的名贵药材——犀角片、天然牛黄、野山参、鹿茸等。
空间每天刷新出来的量不多,但积攒近十年,各类药材的数量也已然相当可观。
到了现在这个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宽松,私人收藏一些药材并不算违法,只要不出售牟利,就不会惹上“投J倒把”的麻烦。
但毕竟这些东西价值高,数量也不少,一旦被外人发现,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猜测,甚至可能引来祸端。所以,还是隐秘收藏,不显山不露水最为稳妥。
至于冰箱空间里每天雷打不动刷新的一百克食用金箔和两颗珍珠,他则一直收藏在冰箱空间内部,从未取出。
食用金箔的原始包装占地方,他早已去掉包装,并设法通过特殊渠道搞到了一套小型的熔炼工具,将这些薄如蝉翼的金箔重新熔炼,最终铸成了标准的三百四十克一根的金条。
近十年积累下来,黄金总量已然达到了一个若是曝光足以惊世骇俗的数字——三百四十公斤!
幸好黄金密度大,体积小,这三百多公斤黄金,占用的容积不过十几升,整齐地码放在一起,也只占据了冰箱空间内部的一角。
而那些珍珠,总数也超过了六千八百颗,这同样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与那些放在樟木箱子里的药材不同,黄金和珍珠在这个年代是极其敏感的东西,一旦暴露,根本无法解释来源,后果不堪设想。
唯有存放在这个绝对安全、任何人都无法探查的冰箱空间里,才能让他真正高枕无忧。
交代完存款和箱子这两件最重要的事,阳光明总算放下心来。
夫妻俩又说了些体己话,关于孩子的教育,关于父母的健康,关于彼此保重,直到座钟敲响了十二下,才各自怀着满腹的心事,相拥而眠。
第二天一早,天色只是蒙蒙亮,弄堂里还笼罩着一层浅灰色的薄雾。
因为今天是工作日,阳光明坚持不让家人,尤其是年迈的父母去火车站送行。他不想经历那种月台上泪眼婆娑、引人侧目的场景。
“又不是不回来了,寒暑假都能见面。你们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不用特意送我,兴师动众的。”
昨天晚上,他这样对家人说,语气轻松,试图冲淡离别的伤感。
当时,张秀英虽然眼圈依旧红肿,但也知道儿子说得在理,强忍着没有坚持要送行。
林见月抱着还未完全睡醒、揉着惺忪睡眼的致远,另一只手牵着同样困倦的静姝,将阳光明送到家属区门口。
晨光熹微中,院子里已经有了早起忙碌的身影,自行车铃铛声清脆地响起,新的一天正在苏醒。
“路上小心,车上人多,注意行李。到了学校,安顿下来,就赶紧写信回来。”林见月轻声叮嘱着,将手里拎着的一个网兜递给他,里面装着几个还带着热气的茶叶蛋和几张她起早烙的葱油饼,“都是路上吃的,拿好了。”
阳光明接过网兜,然后蹲下身,先亲了亲女儿静姝柔软温热的脸蛋,又凑过去,用脸颊贴了贴儿子致远那胖乎乎、带着奶香的小手。
“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等爸爸放假回来。”他对静姝说道。
静姝似乎感受到了离别的气氛,小嘴瘪了瘪,但还是乖巧地点了点头。致远则只是咿呀一声,挥舞着小手,试图去抓爸爸的鼻子。
阳光明站起身,目光再次落在林见月脸上。
晨光中,她的脸庞清晰而柔和,眼中蕴含着千言万语,却只是化作一个浅浅的带着鼓励的微笑。
阳光明深深看了妻子一眼,仿佛要将这一刻的她牢牢刻在脑海里。
然后,他提起那个沉重的帆布旅行袋和装着食物的网兜,转身,迈开大步,头也不回地汇入了清晨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林见月抱着孩子,站在门口冰冷的地面上,一直望着他那挺拔如松的背影在人群中时隐时现,最终彻底消失在弥漫着晨雾的街角。
她轻轻叹了口气,一股空落落的感觉瞬间填满了胸腔。
阳光明独自一人乘坐公交车,一路摇晃着来到了魔都火车站。
站前广场上人头攒动,各种口音、提着五花八门行李的旅客穿梭不息,像一股混乱而充满活力的潮水。
阳光明验票进站,按照指示牌在拥挤的站台上找到了自己那趟开往京都的列车。
墨绿色的绿皮火车静静地卧在长长的铁轨上,车厢连接处,已经有列车员在忙碌。
车票不用报销,阳光明也就无需顾及影响,为了不让自己受罪,专门买了硬卧票。
找到自己的铺位,放好行李,阳光明终于清闲下来。
车厢里混合着烟草和各种食物混杂的气味,邻座的几位旅客看样子是出公差的干部,已经在热情地攀谈起来,互相递着香烟。
“呜——”
汽笛长鸣,声音悠远。
列车缓缓启动,轮轴与铁轨摩擦,发出“哐当”一声沉重的撞击声,然后逐渐加速。
魔都火车站那熟悉的站台开始平稳地向后退去,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最终被不断延伸的铁轨、电线杆、然后是郊区的农田、村舍所取代。
阳光明收回目光,开始在心里细细规划抵达京都后的安排:报到、住宿、熟悉校园环境、了解课程设置、拜会导师……千头万绪,却又条理清晰。
旅途漫长而枯燥,哐当哐当的车轮声单调地重复着,像一首永无止境的催眠曲。
他时而拿出带来的专业书籍翻看几页,时而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广袤的华北平原、星星点点的村庄、远处起伏的山峦脉络。时而也与邻座的旅客闲聊几句,听听他们天南海北的见闻,或者讨论一下国家新近出台的政策。
饿了就剥开一个林见月准备的茶叶蛋,蛋壳染成了酱褐色,散发着茶叶和酱油的香气,就着油酥可口的葱油饼,简单却满足。
二十多个小时的车程,就在这种混合着期盼、新鲜感与身体些许疲惫的状态中,悄然度过。
第二天上午,随着窗外景致逐渐变得密集,出现了更多低矮的楼房和工厂的烟囱,列车广播里传来了列车员亲切的报站声:“旅客朋友们,前方到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京都车站……”
车厢里顿时响起一阵骚动,人们开始纷纷起身,从行李架上取下自己的包裹,脸上带着抵达目的地的兴奋和急切。
列车终于缓缓驶入了京都站,稳稳地停靠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