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老人的生活智慧.两位舅舅的帮衬 (第2/3页)
是阳姓和田姓,彼此沾亲带故。田玉芬的娘家就在村东头,距离阳光明家不过隔了十几户人家,没几步路。
夏日的傍晚,暑气稍稍消退,村子里开始热闹起来。
下地劳作的人们陆陆续续收工回家,扛着锄头,拉着粪车,彼此打着招呼,粗犷的乡音在空气中回荡。
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开始冒出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燃烧的气息。
几个半大小子光着膀子在土路上追逐打闹,溅起一阵阵尘土。
看到阳光明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过,都好奇地停下脚步,睁大了眼睛看着。
有认识他的,怯生生地喊一声“光明叔”,阳光明便笑着点头回应,顺手从口袋里掏出几块水果硬糖分给他们,引得孩子们一阵欢呼,刚才那点拘谨立刻烟消云散。
他先到了大舅田玉林家。
田玉林家是典型的北方农家院落,土坯围墙,三间正房也是土坯的,屋顶铺着麦秸,看起来比阳光明家的砖瓦房要简陋许多。
院门敞开着,阳光明直接走了进去。
院子里,大舅妈正蹲在灶房门口摘野菜,几个孩子在一旁玩耍。大舅田玉林则坐在院中的小马扎上,就着最后一点天光,修补着一件破旧的农具。
田玉林今年三十七岁,是个典型的庄稼汉,身材高大,骨架粗壮,常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皮肤黝黑,脸上刻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深重皱纹。
他话不多,性格憨厚朴实,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气,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大舅,大妗子。”阳光明站在院门口,扬声喊道。
田玉林闻声抬起头,看到外甥,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放下手里的活计站了起来:“光明?你咋回来了?放暑假了?”
大舅妈也赶紧站起身,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脸上堆满了笑:“是光明啊!快进屋,快进屋!啥时候到家的?”
“大妗子,我下午刚到的。”阳光明笑着走过去,将手里的一份礼物递到大舅妈面前,“从学校回来,带了点东西,给您和大舅尝尝。”
大舅妈看着那用牛皮纸包得严严实实、分量明显不轻的东西,一时没敢接,疑惑地看向自己男人。
田玉林也看到了那包东西,皱了皱眉,语气带着责备:“你这孩子,回来就回来,带啥东西!你一个学生娃,能有多少钱?净乱花钱!快拿回去,给你奶奶和珊珊留着!”
他的关心是实实在在的,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淳朴和固执。
阳光明心里一暖,把东西硬塞到大舅妈手里,解释道:“大舅,您就别跟我客气了。我这次回来,带了点好东西,家里都有,这份是专门给您和大妗子的。您要是不收,就是把我当外人了。”
他顿了顿,压低了些声音:“我有几个同学,家里长辈都是重要单位的领导,知道我家里困难,就给我提供了一些内部的门路。出发之前,我买了些不要票的粮食和肉,就是价格稍高一点。家里现在不缺这些,您就放心收下吧。”
“不要票的粮食和肉?”田玉林和妻子都吃了一惊,互相看了一眼,脸上满是难以置信。
这年头,还有不要票就能买到的好东西?而且还是粮食和肉?这得是多大的门路?
田玉林还想再问,阳光明却抢先说道:“大舅,东西您先收着。我过来,一是看看您和大妗子,二来是想请您和二舅晚上去家里吃顿饭,喝点酒,我娘和奶奶都在家张罗呢。”
听说大姐家请吃饭,田玉林下意识就想推辞。家家户户粮食都紧张,去别人家吃饭,就是给人添负担。
但他看到外甥那真诚而笃定的眼神,再联想到他刚才说的“不要票的粮食和肉”,以及手里这沉甸甸的礼物,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他心里隐隐觉得,这个外甥这次回来,似乎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行……行吧。”田玉林点了点头,“那你先坐会儿,我收拾一下。”
“不了,大舅,”阳光明说,“我还得去二舅家一趟,把东西送过去,顺便请他。您收拾好了就直接过去吧,咱们家里见。”
“成,那你快去吧,你二舅这会儿应该刚下工,在家呢。”田玉林说道。
阳光明又跟大舅妈打了声招呼,便转身离开了大舅家,朝着二舅田玉柱家走去。
田玉柱家离他大哥家不远,院子稍微宽敞些,房子也是土坯的,但收拾得更为利落。
阳光明走进院子时,二舅田玉柱正坐在院里的枣树下,拿着个旧搪瓷缸子喝水。
田玉柱今年三十五岁,比他大哥田玉林矮一些,也瘦一些,但眼神里透着一股他大哥没有的精明和干练。
他小时候念过几年私塾,在这普遍文盲的农村里,算是个文化人。
他脑子活络,为人处世也比一般庄稼汉更有章法。刚解放没多久就入了党,前两年,村里的老支书因病去世后,他被公社提拔,接任了阳庄支书的职位。
“二舅。”阳光明笑着喊道。
田玉柱看到外甥,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放下茶缸站起身:“光明?放假回来了,什么时候到的家?快过来坐!”
他一连串的问题,透着亲切与关心。
“我下午刚到家,二舅。”阳光明走过去,将另一份礼物放在旁边的石桌上,“我这次回来,带了点东西,您和二妗子别嫌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