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布头的惊喜.购置大件 (第2/3页)
那是文曲星下凡一般的人物,他认识的同学,肯定也都是有本事、有门路、家庭条件好的,能通过内部关系弄到这些紧俏物资,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甚至是理所当然。
“真的?哎呀!那可真是太好了!太好了!”
田玉芬脸上瞬间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刚才那点因为女儿不小心弄破衣服而起的不快和心疼,立刻被这个好消息冲击得烟消云散。
叮嘱道:“那你明天上午就去,早点去。见到人家同学,嘴甜点,好好谢谢人家。别空着手去,多带点像样的见面礼,腊肠、酱牛肉什么的都装上些,咱不能白占人家便宜,这情分得记着。”
老太太也激动得连连点头,手里的蒲扇都忘了摇,一迭声地叮嘱:
“对对对!你娘说得在理!把咱家的腊肠,挑那肥瘦相间的,装上一斤……不,装上一斤半!酱牛肉也切上一大块,用油纸包好,给人家孩子尝尝鲜。
求人办事,礼数一定要到,咱们不能失了礼数,让人家觉得咱不懂事。”
老太太深知人情往来的重要。
“奶奶,娘,你们放心,我知道怎么做,肯定把礼数做周全了。”阳光明沉稳地应承下来,让长辈安心。
他心里暗暗盘算着,冰箱空间里,适合做夏天衣服的布料,他只储备了一种棉布,都是极致压缩后存放,占用的空间很小。
布料是那种幅宽二点三尺的窄幅布,质地是时下最普遍也最实用的纯棉,有白、绿、蓝三种最基础的颜色。
每一种颜色,都存放了四尺。
他了解过,这种窄幅布,做一套成年男人的衣服,最多需要十六尺就够了。
他的空间每日刷新,这些天忙着安家,虽然没特意去关注,但积攒下来的三种颜色的布,加起来数量已经颇为可观,粗略算算,足够给全家人每人做两三套新夏衣。
既然家里缺布,正好找个理由拿出来用。
第二天上午,阳光明等母亲田玉芬去了区妇联上班,便跟奶奶说了声,借口出门去找同学。
他没有走远,只是在附近转了转,熟悉了一下周边环境,最后找了个僻静无人的角落,意识沉入脑海中的那个神奇空间。
他直接找到存放夏季布料的那一格,每种颜色取了八块。
然后,他仔细地将这些布料一块一块、紧密地塞进那个随身携带的挎包里,直到挎包被撑得满满当当,这才拉上拉链,转身回家。
回到家时,老太太正坐在堂屋门口光线最好的地方,就着明亮的天光,缝补着一只脚后跟磨损得特别厉害的旧袜子。
听到哥哥回来的脚步声,阳珊珊快步从里屋跑了出来,乌溜溜的大眼睛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期待,紧紧盯着哥哥那个看起来鼓囊囊的挎包。
老太太也放下手中的针线活,扶着门框站起身,关切地看了过来。
“奶奶,我回来了。”阳光明说着,将那个沉甸甸的挎包从肩上取下,小心翼翼地放在八仙桌空着的一角。
“怎么样?见到你那个同学了吗?东西……买到了吗?”老太太有些迫不及待地问,目光在挎包和孙子的脸上来回移动。
“见到了,挺顺利的,他妈妈正好在厂里,听说咱家刚安顿好,需要布料,很热情,直接带我去仓库挑的。”
阳光明一边说着,一边动手解开挎包的搭扣,开始从里面往外拿布料。
他先拿出的是白色和蓝色的布块,每一块都是时下最流行也最耐穿的纯棉材质,而且看上去,比供销社里卖的那些薄得几乎透光的布料,要扎实得多,耐用得多。
老太太秦兰英迫不及待地接过一块白布,入手便觉得沉甸甸、厚墩墩的,心里先是一喜。
她展开一看,用手臂大致丈量了一下长度,脸上顿时露出了惊讶和难以置信的神色。
“哎呦!这……这布头可不小啊!这哪儿是布头,这看着都得有……四尺长吧?
她用手比划着,又拿起一块蓝布展开看,长度竟然差不多,“光明,这……这真是布头?这么大块,在厂子里也能算布头?你可别让人家为难!”
老太太心里有些打鼓,生怕孙子为了家里,欠了太大的人情。
阳光明早就准备好了说辞,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解释道:
“奶奶,这您就不懂了。在棉纺厂里,规矩跟咱们外面不一样,只要是匹头匹尾,不管长短,统一都算布头,内部处理,不走供销社的渠道。”
他拿起一块绿棉布,解释道:“我同学的妈妈是厂里的领导,有点权力,特意照顾我,带我去仓库里挑的,都是大块的匹头匹尾。
虽说尺寸小了点,根本不影响做衣服。人家厂里职工内部买,也都是先挑这样的,咱们这算是赶上了,托了同学的福。”
为了让奶奶彻底安心,他又补充道:“价格也便宜,就按内部布头的处理价算的,比供销社便宜将近三分之一呢,能省下不少钱,您就放心吧。”
说着,他将绿色的布料也全都拿了出来,三种颜色,一共二十四块布,每块四尺,总共九十六尺布料,在宽大的八仙桌上堆了不小的一堆,像一座色彩分明的小山丘。
老太太看着眼前这一大堆崭新的布料,白的像雪,蓝的像雨后初晴的天空,每一块都足有四尺长,就算用来做裤子,长度也是够的,远远超出了她最开始对“布头”的预期。
她原本以为,能有些一尺两尺的零碎布块就算不错了,哪里敢想会是这么大块儿。
她激动得手都有些微微颤抖,拿起这块摸摸,感受那厚实的质地,又拿起那块看看,检查那均匀的织法,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好,好啊!这布料真不错,厚实,紧密,手感也好,是上好的棉布!比咱以前在供销社扯的布,质量只好不差!”
她喃喃着,像是在确认这不是做梦,“这么多布,别说给珊珊做两身新衣裳,就是咱们全家,从你到你娘,到我这个老婆子,每人做两身新夏衣,都绰绰有余了!
还能剩下不少裁剪下来的小块儿,给珊珊再做两件小背心,给你做几条裤衩,哎呀,这下可真是解决大问题了!
往后几年,咱们在穿衣服上,都不用太发愁了!”
老太太已经开始在心里飞速地规划起这些布料的用途,脸上的喜色掩都掩不住。
然而,看到这么多的布料,一个现实的问题立刻浮上老太太心头。
她脸上的喜色淡去一些,转而浮现出发愁的神情,轻轻拍着桌上的布料说道:
“布料是有了,还是这么好的料子,可做衣服是个麻烦事,费时费力。
以前在村里,关系处得还行,还能偶尔借用一下你三大娘家的缝纫机,踩一踩,速度快,针脚也齐整。
可这到了城里,人生地不熟的,左邻右舍,也就刚打个照面,连人家姓甚名谁、家里什么情况都还没摸清楚,也不知道哪位邻居家有缝纫机?
就算有,人家那金贵东西,愿不愿意借给咱这新来的?好不好开口借?
这要是靠手缝,这么多衣服,得缝到啥时候去?你娘白天还得上班……”
田玉芬会踩缝纫机,手也算巧,以前在农村,家里的衣服大多是她抽空自己做的。
可没有缝纫机,单靠一针一线的手缝,这么多衣服,就算她和老太太轮流上阵,日夜不停地赶工,也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日,而且手缝的针脚毕竟不如机器均匀牢固。
阳光明闻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立刻说道:
“奶奶,借别人的总归不方便,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再好的邻居也难免有意见。我看,咱们干脆自己买一台缝纫机好了。”
他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此刻说出来语气十分自然:
“买新的缝纫机,需要缝纫机票,咱们刚落户,这些票证一时半会儿肯定弄不到。
但可以去信托商店,哦,就是现在的委托商店看看,那里经常有别人家寄卖的二手缝纫机。
二手的缝纫机不用票,只要机器本身好用、没毛病就行,价格也比新的便宜不少。
咱们家现在也不缺那个钱,买了就是自家的东西,用着方便,也省得总去求人。
这玩意儿,在城里安家过日子,还真是少不了的大件,能用很多年。”
听说要买缝纫机,老太太先是眼睛一亮,缝纫机对家庭主妇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但随即又被现实顾虑拉回,脸上露出了踌躇和犹豫的神色。
“这……家里刚花了那么大一笔钱买了这房子,这安家落户处处都要用钱,这转眼又要买缝纫机……是不是太破费了?太扎眼了?”
她过惯了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日子,虽然知道孙子手里有卖药材得来的“巨款”,买房后还有不少剩余,但老一辈勤俭持家的本能,还是让她觉得能省则省,东西够用就行,没必要追求“大件”,怕惹人闲话。
阳光明理解奶奶的顾虑,耐心地劝道:“奶奶,这不算破费,咱家买的是生活必需品。
以后咱家大大小小的衣服、被褥、床单、窗帘,哪一样不得用到它?
有了缝纫机,娘下班回来,不用熬夜点灯费眼睛地一针一线缝,您平常缝缝补补也省事省力得多,能轻松不少。
钱挣来不就是花的吗?关键是要花在刀刃上,改善生活、提高效率,这缝纫机就是刀刃上的花费。
咱们自家关起门来过日子,自家方便就好,不用太在意别人怎么看。”
他顿了顿,又加了一句:“再说了,以后珊珊长大了,学做针线活,有台缝纫机也方便不是?”
老太太听着孙子条理分明的话,又想到儿媳上班的辛苦,再看看桌上那一大堆等着变成衣服的布料,心里的天平逐渐倾斜。
她想了想,觉得孙子说得确实在理。
家里确实需要,而且有了缝纫机,是长久受益的事情。
她终于点了点头,虽然脸上还带着点对花销的心疼,但语气已经坚定了:
“那……行吧,就听你的。你是个有主意的孩子,考虑得周全。
不过要买就买个实惠、耐用、牌子口碑好的,别图好看花哨,机器好用最要紧。”
“您放心,我心里有数,下午我就去委托商店转转,保准挑个又好又实惠的回来。”
阳光明见奶奶同意了,心里也松了口气。
搞定奶奶,母亲那边就好说多了。
中午田玉芬从区妇联下班回来,手里还拿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单位发的学习材料。
一进堂屋,她就看到了八仙桌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那三大摞布料,白、蓝、绿,颜色分明,崭新厚实,顿时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呀!这么多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