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要着饭了 (第2/3页)
不过好歹也能吃不是?大家也不是什么有钱人,就别挑了。烙饼子、蒸馒头,吃起来也挺好。
这也就是他们这些老一辈,都是贫苦年代过来的人,加上农村的石磨磨出来的面也比较粗,可谓是适应能力极强。
换作路平安,还真吃不消那玩意儿。
支书和老三叔说了两句话,背着袋子回了家。
支书媳妇已经在忙活着了,菜窖里取出些白菜、萝卜收拾干净,铛铛铛的剁馅儿,准备包饺子。
包饺子用的面皮儿也不一样,有白面掺了些全麦面的,有荞麦面的。
王双喜也在他家里,和会计正拿着刀和杆子秤,从一个大缸里往外捞化了冻的牛肉。
这是支书和会计商量之后得出来的主意,他们生怕那些嘴上没个把门的傻缺四处嚷嚷。
那些傻缺,要是不时刻提醒着点儿,他们敢嚷嚷的满世界都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牛逼,有肉吃。
装穷么,支书和会计早已有了心得,就等到大家准备开始剁馅儿包饺子了,再把肉分给大家伙儿。
至于那些香肠为什么不分给大家伙,呵呵,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
那些好东西,被三两顿造个精光?支书和会计才没那么傻,当然是被换成粮食存起来了啊。
支书放下袋子,问道:"咋样?称好了么?"
"好了,现在发么?"
"发!赶紧去,一会儿各家都开始包饺子了。"
"没事儿,大不了煮着吃呗。"
支书扛着一大袋子粮食走了那么远的路,也累了,接过儿子给自己倒的水,瞪了双喜一眼,没有像平常那样骂他。
过年了么,打骂孩子不好。
京城,吴大伟父母去了东城区过年,今年儿子不在家,干脆去老母亲那边和大哥一家过年吧。
罗家栋父母如今则是想开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两口子把路平安带给他们的好东西给孙子辈儿几个孩子带了些,盯着他们吃了,然后就坐到一边静等开饭,准备吃了年夜饭就回罗家栋房子那边住。
他们家情况特殊,总是少不了吵吵闹闹。这不,年夜饭还没做好,饺子都还没包完,罗家栋大嫂又开始出幺蛾子了。
"爹,妈,呵呵,我们有事儿和你们商量一下。"
这女人是个没头脑的,想一出是一出,她一撅屁股,老两口就知道她没憋好屁。
罗家栋父亲难得的霸气了一回:"老大家里的,按道理来说我这个当公公的,和儿媳妇说话得注意分寸。
但是你要是不开眼,非得在过年的节骨眼上给我老罗找难堪。
呵呵,我这个当公公的也就不怕人笑话了。
反正我丢人现眼的,名声臭大街,如今整个京棉厂谁还不知道我老罗?
老大家的,你可别逼我在最喜庆的时候扇你啊!"
罗家栋父亲这个老好人难得的发了火,别说,还挺吓人,几个小辈噤若寒蝉,连个屁都没敢再放。
谢名章他们下午依然在劳动,只不过所有人都是有气无力的磨洋工,领导们是鼓励也不好使,喝骂也不顶事儿,于是草草收场下工了。
下工的同时,他们被严令必须参加晚上的忆苦思甜思想报告会,谁都不能借口不来,否则严惩不贷。
谢名章他们排队进了食堂,一人打了一碗忆苦饭,坐在桌子后面,闻着那股说酸不酸,说臭不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