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小说来源现实 (第2/3页)
有辨识度高的特征,不好找嫌疑人啊,城中村那边监控并不多。
我很纳闷,他为啥要杀戴宾?跟踪,毒杀,摆明蓄谋已久,作案动机肯定非常充分,经过了深思熟虑而非冲动。”
韩凌:“我还是倾向于读者。”
童峰:“因为其他方向没有收获?”
目前除了读者群体,关于戴宾的人际关系已经翻了个底朝天,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就是真相。
韩凌:“有这方面原因吧,回去我再研究研究。”
童峰:“回去别研究了赶紧睡觉吧,明天开始,我估摸着会是一场硬战,养精蓄锐才是王道。”
韩凌点头:“嗯,我知道。”
童峰开车离开,韩凌离得近选择步行。
回到出租房洗漱,韩凌半躺在床上拿出手机继续,有两百多万字,目前他只看了一部分而已,还是跳着看的。
这次,他选择从头开始,一目十行。
时间缓缓过去,墙上的指针来到凌晨两点,韩凌视线在某个页面定格,从床上直起身。
情节描述的是主角第一次事业关键期,他搬家了,戴宾详细写出了小区的格局和周边配套,包括城市景观。
韩凌看到了熟悉感,略作回忆,发现场景和戴宾在现实中的居住场景有着相似性,除艺术加工外,相似程度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
绝大多数创作者的作品都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这一点韩凌是清楚的,来源现实高于现实,若缺乏现实经历,作者不可能完成优秀的都市背景创作。
楼下的梧桐树。
街角的红色邮筒。
连小区名字都有一个字重合。
红色邮筒现在已经很少见了,那是早期遗留的,现在大部分都是标准的墨绿色,这应该不是巧合。
戴宾可能是为了图省事或者其他原因,将现实套用在了中,反正都差不多,省得费脑子重新构思。
假设嫌疑人真的是读者,那么只要得知了作者所在的城市,再根据描述尝试寻找居住地,时间长了应该能有所发现。
“难道这就是嫌疑人最初锁定戴宾住所的途径?有点东西啊。”
韩凌自语,将手机扔到床头关灯睡觉,他想做到这一点也得费不少功夫。
至少,此人的耐心和执念强的离谱。
作者都成高危行业了?仅凭只字片语的描述,读者直接找到了作者的家,这要是传开,其他作者不知还敢不敢把现实搬到里。
翌日上午,市局的画像师到了,是个男的,看起来三十多岁,很年轻。
季伯伟介绍此人叫林羽生,科班出身毕业于警校刑事侦查学,父亲是画家,所以他从小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功底,尤其是素描,天赋和造诣很高。
前几年省厅准备培养合格的画像师,林羽生毛遂自荐开始长达一年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不限于刑侦技术、犯罪心理、人体解剖学等,学成后调到青昌市局,成为青昌公安队伍中唯一的画像专家。
三十多岁被称为专家,很高的头衔荣誉了,主要因为稀少,堪称大熊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