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艺术学院红裙白球鞋飘(三) (第2/3页)
夏栀有老画室的钥匙,是许曼给她的。许曼去年退学后,把老画室的钥匙交给了夏栀,让她帮忙照看里面的画稿。有时候夏栀会在老画室里画画,你看到的人影,可能就是她。”
林砚拿出自己的素描本,把苏红和陈默的故事画了下来,旁边写着 “夏栀、许曼、传承”。她突然觉得,美院里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里的艺术与回忆。
离开校史馆的时候,老周叔递给林砚一张照片,是苏红和陈默当年在仓库里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 “1987.6.1,向日葵仓库”。“这张照片送给你,希望你能像她们一样,热爱艺术,坚守梦想。”
林砚接过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素描本里。她抬头看向老画室的方向,阳光正好落在老画室的窗户上,像是苏红和陈默当年的目光,温柔地看着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
晚上,林砚给林晚打电话,把今天听到的故事告诉了姐姐。
“原来夏栀是陈默的女儿,许曼学姐是苏红的侄女啊。” 林晚的声音里满是惊讶,“我以前只知道许曼学姐在准备‘红裙与白球鞋’画展,没想到还有这么深的渊源。”
“姐,许曼学姐的画展预展,夏栀会去吗?” 林砚问。
“应该会吧,许曼学姐特意邀请了夏栀。” 林晚顿了顿,又说,“对了砚砚,下周的‘画室开放日’,我带你去老画室,里面有很多苏红当年留下的画稿,还有许曼学姐的作品,你肯定会喜欢的。”
林砚点点头,挂了电话后,她拿出夏栀掉的那张小画 —— 画的是钥匙和红裙吊坠。她想,等下次见到夏栀,一定要把画还给她,还要跟她好好聊聊苏红和陈默的故事,聊聊她们共同的艺术梦想。
“画室开放日” 那天,美院里格外热闹,很多新生都来老画室参观。林晚带着林砚来到老画室门口,沈老师正在给新生讲解老画室的历史:“老画室建于 1987 年,是美院最老的画室之一,里面保留了很多往届学生的作品和画材,是我们美院的‘艺术宝库’。”
沈老师打开老画室的门,一股颜料味扑面而来,比新画室的味道更浓,带着岁月的气息。画室里的画架都是老旧的木质画架,有些画架上还贴着往届学生的名字,墙上贴满了画稿,从素描到油画,从风景到人物,琳琅满目。
“这边是 1987 届学生的作品区。” 沈老师指着左边的一面墙,“这是苏红的作品,她当年是油画系的才女,擅长画向日葵和人物。”
林砚赶紧走过去,墙上挂着苏红的《向日葵》,画的是一片向日葵花田,阳光落在花盘上,像撒了一层金粉。旁边还有一幅《老画室的午后》,画的是老画室里的场景,苏红坐在画架前,陈默站在她旁边,手里拿着一支画笔,两人相视而笑,白球鞋都踩在颜料桶上。
“苏红的笔触很细腻,色彩也很明亮,” 林晚走到林砚身边,轻声说,“她的画里总是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就像她的人一样。”
林砚点点头,她看着苏红的画,仿佛能看到当年苏红和陈默在老画室里一起画画的场景,听到他们的笑声和画笔摩擦画布的声音。
“这边是许曼学姐的作品区。” 沈老师指着右边的墙,“许曼是 2020 级油画系的学生,虽然去年退学了,但她的作品一直留在老画室里,是很多学生的榜样。”
许曼的作品大多是人物画,有穿红裙的女孩,有守校史馆的老周叔,还有一幅《仓库的回忆》,画的是废弃仓库的门口,门口有两双白球鞋,一双是苏红的,一双是陈默的,旁边放着一束向日葵。
“许曼学姐的画里,总是带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林晚看着《仓库的回忆》,眼里满是温柔,“她退学后,还经常给我发消息,问老画室的情况,问夏栀的情况。”
林砚正在看许曼的《红裙与白球鞋》,画的是一个穿红裙的女孩和一个穿白球鞋的男孩,站在美院的梧桐道上,手里拿着画夹,背景是老画室的窗户。画的右下角写着 “献给苏红阿姨和陈默叔叔,献给所有热爱艺术的人”。
就在这时,林砚看到夏栀走进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