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七章茶马古道紫衣女飘(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七十七章茶马古道紫衣女飘(一) (第3/3页)



    剑川比沙溪更冷。车子驶进剑川坝子,路边的田野里种着青稞,远处的石宝山在云雾里若隐若现。林砚和阿吉沿着公路往石宝山走,路边的岔路口,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石宝山石窟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他们刚走到石窟的门口,就看到一个穿着白族服饰的老太太,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串佛珠,嘴里念念有词。老太太的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眼睛却很亮,像是能看透人心。

    “你们是来找‘紫衣帮’的吧?” 老太太看到林砚,站起身,声音沙哑却有力。

    林砚愣了一下:“您怎么知道?”

    “我是石宝山石窟的守窟人,姓段。” 老太太笑了笑,露出一口假牙,“我奶奶就是当年跟林月走茶马古道的白族老阿妈,她走之前,把守窟的责任交给了我。”

    段老太太把他们领进石窟旁边的一间小木屋。木屋不大,里面摆着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铜灯,灯身上刻着紫菀花的纹样 —— 和林砚茶箱上的铜扣,一模一样。

    “这盏灯,是林月留给我奶奶的。” 段老太太拿起铜灯,轻轻擦了擦灯身上的灰尘,“我奶奶说,林月的马队里,有十二个女人,都是从各地逃荒来的,有的是寡妇,有的是被家里卖了的姑娘,林月把她们聚在一起,组成了‘紫衣帮’,靠走茶马古道谋生。”

    “她们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走梅里雪山?” 林砚问。

    段老太太叹了口气,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木箱子,里面放着一叠泛黄的书信。“这些是林月写给我奶奶的信,你看看就知道了。”

    林砚拿起一封信,信纸已经脆得快要碎了,上面的字迹却很工整:“…… 日军封锁了滇缅公路,昆明的医院缺药,我跟印度的商人谈好,驮一批盘尼西林(青霉素)回来,走茶马古道,从梅里雪山过,能避开日军的检查站……”

    原来,曾祖母当年走梅里雪山,不是为了运茶,而是为了运救命的药品!林砚的眼睛湿润了,她仿佛能看到,在漫天的风雪里,曾祖母穿着紫色的马褂,带着十二个女人,牵着驮满药品的马队,一步步往雪山深处走。

    “我奶奶说,林月的马队里,有个年轻的姑娘,是她的侄女,叫阿紫,才十六岁,跟着马队学赶马。” 段老太太继续说,“她们走的前一天,阿紫在石窟里摘了一束紫菀花,插在铜灯的灯座上,说‘等我们回来,这花要是还开着,就说明我们平安了’。”

    林砚想起地图上剑川的位置,画着紫菀花的符号,原来那是阿紫插的花。她掏出那片干花瓣,递给段老太太:“您看,这个是不是当年阿紫摘的花?”

    段老太太接过花瓣,放在鼻尖闻了闻,眼眶红了:“是,紫菀花的香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奶奶守着这盏铜灯,等了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没等到她们回来。”

    当天晚上,林砚住在段老太太的小木屋里。夜里,她又听到了马蹄声 —— 不是幻觉,是从石窟的方向传来的,“嗒嗒嗒”,像是有一支马队,正从古道上走来。她起身走到门口,看到那道紫色的影子,站在石窟的台阶上,手里提着那盏铜灯,灯芯亮着微弱的光,影子的身边,似乎还跟着一个年轻的姑娘,梳着双环髻,手里拿着一束紫菀花。

    “阿紫?” 林砚轻声喊了一句。

    紫色的影子转过头,朝她笑了笑,然后牵着年轻姑娘的手,慢慢消失在夜色里。马蹄声也渐渐远了,只剩下山间的风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狼嚎。

    林砚回到屋里,把段老太太给的书信,小心翼翼地放进茶箱里。她知道,接下来的路,要去丽江,地图上第二个画着紫菀花的驿站,在丽江古城的狮子山脚下。那里,或许藏着更多关于曾祖母,还有 “紫衣帮” 的故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