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茶马古道紫衣女飘(二) (第2/3页)
。古城的街道是用石板铺成的,路边的房子大多是藏式风格,屋顶上插着经幡,风吹过的时候,经幡 “哗啦啦” 地响,像是在念诵经文。林砚沿着街道往里走,很快就找到了 “雪域秘藏”—— 小店的门口挂着一串铜铃,门帘上绣着雪莲花的纹样。
店里的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藏族老太太,叫卓玛,头发梳成无数条小辫子,上面系着红色的绳子。她看到林砚手里的铜灯,愣了一下,然后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你是‘紫衣帮’的后人?”
“是,我是林月的曾孙女。” 林砚点点头,“卓玛奶奶,您知道达瓦爷爷和‘紫衣帮’的事吗?”
卓玛请林砚坐下,倒了杯酥油茶,然后从里屋拿出一个藏式的木盒子。盒子里放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人穿着藏装,骑着马,身边站着一个穿着紫色马褂的女人,正是林月。“这是达瓦和林月的合影,民国二十五年拍的,在中甸的草原上。” 卓玛的声音有些哽咽,“达瓦走的前一天,跟我说‘要是我没回来,你就把这个盒子交给林月的后人,里面有她要的东西’。”
林砚打开盒子,里面除了照片,还有一块藏银的牌子,上面刻着藏文,还有一张纸条,是达瓦写的:“雪莲花谷的秘道,要在‘望果节’的时候走,跟着转经的队伍,能避开雪崩。”
“望果节?”
“是藏族的节日,在秋收之前,人们会围着农田转经,祈求丰收。” 卓玛说,“民国二十六年的望果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林月的马队,就是在那天出发去雪莲花谷的。”
林砚掏出地图,指着雪莲花谷的位置:“您知道雪莲花谷里藏着什么吗?我听说那里是茶马古道的‘终点’。”
卓玛叹了口气:“达瓦说,雪莲花谷里有一个‘茶窖’,藏着历代马帮留下的普洱茶,还有一本‘马帮日志’,记录了茶马古道上的所有秘密。林月的马队去那里,不只是为了运药品,还为了把日军封锁滇缅公路的消息,写进马帮日志里,告诉后面的马帮。”
“那本日志还在吗?”
“不知道。” 卓玛摇摇头,“达瓦说,茶窖的门是用紫菀花的钥匙打开的,钥匙就在林月的手里。要是她们没回来,钥匙可能还在雪莲花谷里。”
当天下午,卓玛带着林砚去了中甸的松赞林寺。松赞林寺是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寺里的活佛听说林砚在找 “紫衣帮” 的线索,特意见了她。“林月是个善良的人。” 活佛说,“民国二十六年,她来寺里祈福,捐了很多钱,用来救助战乱中的孤儿。她还说,要是她没回来,希望寺里的僧人能守护好雪莲花谷的茶窖,不让坏人拿走里面的东西。”
从松赞林寺出来,林砚站在寺前的广场上,望着远处的石卡雪山。夕阳西下,雪山被染成了金色,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的香味。她忽然看到,那道紫色的影子,站在广场的角落里,手里拿着藏银牌子,朝她挥手。林砚走过去,影子却慢慢飘向雪山的方向,像是在指引她,雪莲花谷就在那里。
晚上,林砚住在卓玛的店里。她把藏银牌子和照片放进茶箱里,然后打开地图,看着从独克宗到雪莲花谷的路线。路线上画着很多小小的符号,有的是经幡,有的是玛尼堆,还有一个符号,是一朵雪莲花。她知道,明天就要出发去梅里雪山了,那里是曾祖母故事的终点,也是她探险的最后一站。
卓玛走进来,递给林砚一件紫色的马褂:“这是我母亲当年给‘紫衣帮’缝的,一直留着。你穿上它,就像林月一样,能得到雪山的保佑。”
林砚接过马褂,布料是粗麻布的,上面绣着紫菀花的纹样,摸起来很厚实。她把马褂穿在身上,刚好合身。卓玛看着她,笑了:“像,真像当年的林月。”
夜里,林砚做了个梦。她梦见自己跟着曾祖母的马队,走在茶马古道上。曾祖母穿着紫色的马褂,牵着她的手,身边跟着阿紫、达瓦,还有十二个 “紫衣帮” 的姐妹。她们走在梅里雪山的秘道上,路边的雪地里开着雪莲花,天上的星星很亮,马蹄声 “嗒嗒嗒” 地响,像是在唱歌。
从独克宗到梅里雪山,要走四个小时的车程。车子沿着金沙江上游的峡谷行驶,路边的海拔越来越高,植被也越来越稀疏,最后只剩下低矮的高山杜鹃,和覆盖着积雪的岩石。林砚坐在车里,穿着卓玛给的紫色马褂,手里握着藏银牌子,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梅里雪山比林砚想象的更壮观。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一把银色的宝剑,插在蓝天的头上。山脚下的飞来寺,挤满了朝圣的人,他们手里摇着转经筒,嘴里念着经文,脸上带着虔诚的表情。
林砚按照卓玛的指引,找到了一个叫扎西的藏族向导。扎西是达瓦的远房侄子,熟悉梅里雪山的每一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