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劲锋小私塾第三课(上) (第2/3页)
今天也不会在此品文论道了。
二千多年前,我华夏的古圣先贤老子就勘破了这“道”之真谛,遂写下了名留千史的“道德经”,这鸿篇巨著留存于世。可称之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天主教三百年前还在鼓吹“地心说”!罗马教庭还把直言其误的科学家伽利略,活活烧死在梵蒂冈。我每当想起这段历史,不由沉思:这恐怕就是我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不曾断绝的原因之所在吧?
老子的(道德经)全书共八十一章,总共不过五千余字,而十八年前的我啃这本书却啃了一年!方才略悟之皮毛。光笔记感悟就写了近三本,我也算是够笨的了!呵呵呵呵呵-------
“道”怎么理解呢?自古大道三千,缊于世间万物之中,无处不在,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自己去感受,去领悟。(道德经)八十一章,每一章都玄奥深涩。有可能一百个人阅后每个人的感悟都不尽相同。这一百个人的感悟没有对错之分,因为每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对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没有对错之分,却有高低之别!这就得看个人的悟性高低了。也是后世所说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意思!
不止老子这(道德经),(论语)、(孟子)亦如此,遂后来就有了“品文论道”这个词!就如同现今的学术研讨交流会一般,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如此这般,就衍生了后来的诸子百家学说。遂中华的传统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百花齐放!诸子百家也是只有流派之分,没有好坏之说。
我也不光说不练,就取(道德经)的第一章来讲讲我自己的感悟吧!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我的阅后感悟是:道可以说,但并无恒定的说法,名可以起,但这名亦无恒的定义。你可以认为它是虚无的,因为你看不见,摸不到。你也可以认为它是实在的,因为它是世间一切万物的运行的规律!这就引伸出后面的有无虚实之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