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查出系统脆弱点 (第3/3页)
师没有一上来就谈成绩,而是给他倒了杯温水,闲聊般地问道:“余夏,最近感觉怎么样?新学期开始了,节奏上还适应吗?”
余夏坐姿端正,语气平静无波:“还好。节奏能跟上。”
“这次摸底考,自己怎么看?”李老师顺势问道,观察着他的微表情。
“有几道题考得偏,准备不足。下次要注意。”余夏的回答简洁得像项目报告。
李老师微微一笑:“你很理性。但有时候,我们的情绪和理性是两回事。即便大脑告诉自己‘这很正常’,心里可能还是会有些不舒服,比如……一点点失落,或者着急?”
李老师的话像一根轻柔的羽毛,精准地拂过了他心底的那丝异样。
余夏沉默了一下,承认道:“是的,所以我来找您。原来做题的感觉如果能够用轻松的跑来形容,我这几天的感觉就像拖着沉重的脚步在勉强的向前跑。”
见他不语,李老师继续温和地说:“这非常正常,尤其是对自己要求高的同学。我想和你分享一个观点:高考前的每一次考试,其核心价值不在于排名,而在于‘诊断’。
“就像给一台精密的仪器做压力测试,目的是发现潜在的风险点,而不是评判仪器本身的好坏。
“发现它们,是好事。”她引导着余夏:“或许你可以尝试换一个角度:不为‘失去’的两分沮丧,而为‘找到’了两个宝贵的、需要加强的防御点而感到庆幸。
“接下来的计划,不是笼统的‘更努力’,而是精准地针对这些暴露出的‘风险点’进行加固。
“比如,我们可以一起设计一个‘陌生题型快速响应训练’,或者调整一下每天的精力分配曲线。”
余夏认真地听着,黑曜石般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
李老师的话,将一种感性的情绪困扰,重新纳入了了他擅长的“问题识别-分析-解决”的逻辑框架内。
沮丧感虽然没有立刻消失,但似乎找到了一个出口和转化的路径。
离开咨询室时,余夏的脚步轻松了一些。
晚上他回到书房,重新铺开试卷,但这次,他拿出的不是红笔订正,而是一张崭新的A4纸,顶端写下了“系统脆弱点分析与加固方案V1.0”。
他知道,波动是事实,但如何定义和应对这次波动,主动权依然在他手里。
这场漫长的竞赛,不仅考验智力,更考验心智的韧性与适应性。而这一次小小的挫折,或许正是淬炼这种韧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