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2/3页)
崇祯皱了皱眉:“光有军饷和粮草不够,还得派援兵。王在晋,京营还有多少兵马?”
王在晋道:“陛下,京营还有两万兵马,可以派一万兵马,由总兵尤世威率领,驰援山西。”
“好!”崇祯点了点头,“就按你说的办!王在晋,你立刻拟旨,命尤世威率领一万京营兵马,即刻启程驰援山西;命毕自严拨五十万两军饷和十万石粮草,送往山西;另外,命温体仁从陕西抽调五千兵马,配合宋统殷和尤世威,夹击高迎祥!”
“臣遵旨!”王在晋和毕自严躬身应下。
就在这时,小太监进来禀报:“陛下,辽东袁崇焕大人派人送来急报,说后金皇太极夺回大汗之位,改元‘天聪’,正在联络蒙古各部,准备再次攻打辽东!”
崇祯心里更沉了。山西的高迎祥还没解决,辽东的皇太极又要来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黄首辅,你怎么看?”崇祯问道。
黄立极躬身道:“陛下,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先平定山西的高迎祥,再全力应对辽东的皇太极。高迎祥在山西作乱,若是不尽快平定,恐会蔓延到河北,威胁京城;辽东有袁崇焕镇守,暂时还能抵挡皇太极的进攻。”
崇祯点了点头:“好!就按黄首辅说的办!先平山西,再防辽东!王在晋,你让尤世威加快行军速度,务必在半个月内赶到山西,平定高迎祥!”
“臣遵旨!”王在晋躬身应下。
就在这时,东林党人钱谦益、钱龙锡带着二十多个东林党官员,走进文华殿。他们刚进殿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齐声喊道:“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皱了皱眉:“你们来干什么?”
钱谦益站起身,往前迈了一步,躬身道:“陛下,臣等听说高迎祥在山西作乱,皇太极在辽东蠢蠢欲动,心里十分担忧。臣等认为,如今大明内忧外患,正是需要贤臣辅佐的时候。臣恳请陛下,起用东林党人,让他们参与朝政,为陛下分忧!”
钱龙锡也道:“陛下,东林党人都是忠臣良将,如文震孟、侯方域等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若是能起用他们,定能帮助陛下平定内忧外患,重振大明!”
崇祯坐在龙椅上,眼神越来越冷。这些东林党人,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争权夺利!山西和辽东战事吃紧,他们不想着怎么帮忙,反而在这里要求起用东林党人,真是可恶!
“你们说完了?”崇祯语气冰冷,“朕问你们,文震孟、侯方域等人有什么本事?能领兵打仗吗?能治理地方吗?能为朕筹集军饷吗?若是他们能做到,朕立刻起用他们!”
钱谦益和钱龙锡瞬间沉默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说话。文震孟、侯方域等人都是文官,只会吟诗作对,哪里懂军事和理财?
“陛下,臣等不是说他们能领兵打仗,只是觉得他们有治国之才。”钱谦益硬着头皮道。
“治国之才?”崇祯猛地一拍书案,厉声喝道,“朕看你们是私心太重!山西的高迎祥快要打到河北了,辽东的皇太极快要攻到宁远了,你们不想着怎么平叛、怎么御敌,反而在这里要求起用东林党人,这就是你们的治国之才?朕告诉你们,朕用的是能臣、干臣,不是只会空谈的‘东林党臣’!谁敢再在朕面前提‘起用东林党人’,朕就治谁的罪!”
钱谦益和钱龙锡吓得赶紧跪倒在地,浑身发抖:“臣等……臣等不敢!”
“滚!”崇祯厉声喝道。
钱谦益和钱龙锡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退出了文华殿。
看着他们狼狈的背影,崇祯心里一阵火气。这些东林党人,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陛下,您别生气,气坏了身子不值当。”王承恩赶紧上前劝道。
崇祯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火:“传朕的旨意,让锦衣卫密切监视钱谦益、钱龙锡等人的动向,若是他们再敢私下联络官员,图谋不轨,立刻拿下!”
“奴才遵旨!”王承恩躬身应下。
就在这时,小太监进来禀报:“陛下,陕西巡抚温体仁派人送来急报,说他已经率领五千兵马,从陕西出发,前往山西,配合宋统殷和尤世威夹击高迎祥!”
崇祯心里一松:“好!温体仁果然没让朕失望!”
“还有,”王承恩接着说道,“袁崇焕大人派人送来急报,说他已经加强了宁远和锦州的防守,还派人去联络朝鲜,约定一起夹击后金。朝鲜国王已经答应,会派两万兵马,从朝鲜出发,攻打后金的后方!”
崇祯笑了:“好!袁崇焕真是有谋略!有了朝鲜的援兵,后金就会腹背受敌,不敢轻易攻打辽东!”
王承恩见崇祯心情好转,也开心地笑了:“陛下,现在山西有尤世威、温体仁和宋统殷三路兵马,平定高迎祥指日可待;辽东有袁崇焕和朝鲜的援兵,也能抵挡皇太极的进攻。大明的局势,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崇祯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虽然还有很多困难要面对,但只要有袁崇焕、温体仁这样的忠臣良将辅佐,只要他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平定内忧外患,让大明重现辉煌!
可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高迎祥在山西聚集了三万流民,又招募了一些土匪和逃兵,实力越来越强;皇太极夺回大汗之位后,不仅联络了蒙古各部,还暗中派使者去联络明朝的叛徒,准备里应外合攻打辽东;东林党人钱谦益、钱龙锡被崇祯训斥后,心里更加不满,开始暗中勾结福王朱常洵,准备发动叛乱,推翻崇祯的统治……
正月十五,元宵节。京城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百姓们都在庆祝节日。坤宁宫里,周氏也准备了元宵,等着崇祯回来一起吃。
傍晚,崇祯回到坤宁宫,刚进门就看到周氏带着宫女们站在殿门口迎接他,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
“陛下,元宵节快乐。臣妾给您做了元宵,快尝尝。”周氏屈膝行礼。
崇祯走上前,一把扶起她,笑着说道:“皇后,元宵节快乐。辛苦你了。”
两人走进殿内,桌上摆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周氏给崇祯盛了一碗,递到他手里:“陛下,这是芝麻馅的,您最爱吃的。”
崇祯吃了一口元宵,甜滋滋的,心里暖暖的。他一边吃,一边和周氏聊起山西和辽东的战事,聊起百姓们的节日盛况。
周氏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给崇祯夹元宵,眼神里满是温柔和欣慰。她知道,崇祯虽然辛苦,但一直在为大明的百姓努力,这样的皇帝,值得她用心辅佐。
吃完饭,崇祯在坤宁宫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回文华殿。他还有很多事要做:要处理山西和辽东的战事,要督促军饷和粮草的运输,要安抚百姓,还要提防东林党人和福王的阴谋。
刚走到文华殿门口,就见王承恩急匆匆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急报,脸上带着几分凝重:“陛下,山西巡抚宋统殷派人送来急报,说高迎祥率领三万流民,放弃围攻石楼县,转而攻打汾州府!汾州府守兵不足一千,恐怕抵挡不住!”
崇祯心里一沉。汾州府是山西的重镇,若是被高迎祥攻占,他就能以此为基地,向河北蔓延,威胁京城!
“急报呢?呈上来!”
王承恩递上急报。崇祯打开一看,脸色越来越沉。上面写着:高迎祥识破了宋统殷的合围之计,趁夜率军撤离石楼县,日夜兼程向汾州府进发。汾州府知府惊慌失措,一面组织衙役抵抗,一面派人向宋统殷求救。宋统殷率领五千兵马正在追赶,可距离汾州府还有两天路程,恐怕来不及救援!
“这个高迎祥,倒是有几分谋略!”崇祯咬牙道,“王在晋,尤世威的兵马到哪里了?”
恰好王在晋还在殿内,赶紧躬身回道:“陛下,尤世威率领一万京营兵马,已经抵达山西太原府,距离汾州府还有三天路程!”
“三天?太晚了!”崇祯快步走到地图前,指着汾州府的位置,“汾州府守兵不足一千,高迎祥有三万兵马,恐怕一天就能攻破城池!必须想办法拖延时间!”
黄立极上前一步:“陛下,臣有一计。可命山西总兵张鸿功率领两千兵马,从平阳府出发,驰援汾州府。张鸿功的兵马距离汾州府只有一天路程,虽然兵力不多,但能暂时牵制高迎祥,为尤世威和宋统殷的兵马争取时间!”
“好!就这么办!”崇祯立刻下令,“王在晋,即刻拟旨,命张鸿功率领两千兵马,星夜驰援汾州府,务必守住城池,等待援军!”
“臣遵旨!”王在晋躬身应下,转身去拟旨。
崇祯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他没想到,高迎祥竟然这么狡猾,避开了三路兵马的合围,反而偷袭汾州府。若是汾州府失守,山西的局势就会彻底失控。
就在这时,小太监进来禀报:“陛下,辽东袁崇焕大人派人送来急报,说后金皇太极派使者去了蒙古察哈尔部,约定一起攻打辽东,察哈尔部已经答应,派三万骑兵支援后金!”
崇祯心里更沉了。辽东的压力本来就大,现在又多了三万蒙古骑兵,袁崇焕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了!
“袁崇焕怎么说?”崇祯问道。
王承恩念道:“袁崇焕大人请求陛下再拨一百万两军饷,增派两万兵马,支援辽东。另外,他建议陛下派人去联络蒙古喀喇沁部,离间他们和皇太极的关系,减少后金的援军。”
毕自严躬身道:“陛下,国库还有两千三百万两白银,再拨一百万两军饷没问题。只是增派两万兵马,京营已经没有兵力了,只能从山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