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藏在数据里的欣赏 (第1/3页)
第二天的尽调,果然如顾深屿所预告的,进入了更核心、也更艰难的阶段。
焦点完全集中在了技术架构的深度剖析和未来研发路线的可行性验证上。主持会议的不再是财务或法务专家,而是那位眼神锐利、不苟言笑的张专家。
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架构图和算法流程。张专家的问题如同手术刀,精准而犀利,每一个都直指当前技术方案的瓶颈和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
“林总,你们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预处理模块,在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时,对计算资源的消耗是否做过极限压力测试?瓶颈在哪里?”
“关于模型迭代的闭环系统,我看你们设计了自动反馈机制,但如果反馈数据本身存在偏见或噪声,如何避免模型陷入局部最优甚至退化?”
“跨平台部署的方案,考虑到边缘设备的算力差异,你们的轻量化策略是否足以保证核心功能的体验一致性?”
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甚至涉及到一些林晞团队仍在探索的前沿领域。几位核心工程师轮流上阵解释,额头上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有些细节连他们自己都尚未完全吃透。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林晞意识到,必须由她亲自掌控局面了。她示意略显窘迫的工程师坐下,从容地走到白板前,拿起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她没有急于回答任何一个具体问题,而是从最根本的技术哲学和设计初衷讲起,像梳理一棵大树的根系般,将复杂的系统层层分解,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宏大的技术演进蓝图。
她的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极其缜密。面对质疑,她不仅坦诚承认当前方案的局限性,更能清晰地阐述背后的权衡考量,以及已经在规划中的下一代解决方案。她将每个看似尖锐的“弱点”,都巧妙地转化为展示团队前瞻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点”。
更令人信服的是,她结合了大量的市场数据和用户场景分析,证明了这条技术路线与未来五年行业发展趋势的高度契合性。
当她讲述到对下一代人工智能交互范式的构想时,眼神明亮而专注,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感。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被资金困扰的创业者,而是一位站在技术潮头的布道者,整个人仿佛在发光。连对面一直绷着脸的张专家,眼神中也偶尔会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认可。
会议中途休息。
连续的高强度脑力消耗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