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章 技工学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章 技工学堂 (第1/3页)

    夜色已深,陈晓克仍对着一叠摊开的图纸和资料发愁。

    台灯的光晕下,是他紧锁的眉头。完全摒弃现代物料,仅靠1950年的基础去生产那些坦克配件,思路是清晰的,但每一步都仿佛要踩着刀尖走过。

    气缸头可以用铸铁翻砂,但废品率会高得吓人;离合器片的摩擦材料只能用土法烧结,性能堪忧;而最大的拦路虎——齿轮,没有滚齿机,那用铣床分度头一个一个齿铣削的原始方法,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效率低下、质量不稳定、对老师傅的消耗极大…这条路,走得通,但代价巨大,且无法持久。

    “不能这么硬闯。”陈晓克揉着太阳穴,自言自语。

    符老的警告言犹在耳,大规模搬运此路不通,但少量、精准、隐蔽的支援,或许是唯一可行的折中方案。

    现在不可能完全摆脱对现代的依赖。

    他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可以少量多次地搬运。

    不再输送成品,甚至减少半成品,而是输送能催生本土制造能力的核心部件。

    他的目光落在“滚齿机”三个字上。对,就是它!如果能造出一台属于自己的滚齿机,齿轮问题就迎刃而开。

    他立刻开始规划,在现代定制滚齿机最核心的部件——精密主轴总成、分度蜗轮副、高精度丝杠。这些部件技术含量浓缩,体积相对小巧,便于运输。更重要的是,它们只是“零件”,而非整台充满现代痕迹的机器。

    而在1950年的南昌,“前进厂”将利用本地铸造能力制造笨重的床身、立柱,用自家的刨床、铣床进行加工,最后将所有部件总装起来。

    这样,一台诞生于1950年的“本土”滚齿机就出现了。

    输入的现代因素被降到最低,但带来的技术提升是跨越性的。

    然而,这个计划有一个致命的前提:他陈晓克自己,必须首先掌握装配和调试这台精密机器的能力。

    总不能把珍贵无比的核心部件运过去,却因为装配失误而变成一堆废铁。

    刮研、校准、精度调整…这些手艺活,光靠图纸和说明书是学不来的,必须亲手去摸,去练,去失败无数次才能找到手感。

    可是,去哪找这些老设备来练手?

    他手头那点钱,采购了核心部件后已是捉襟见肘,再租场地、买旧机床…他感到一阵无力。

    他询问了一下旧机床的情况,这些老旧机床本身不值钱,但是需要运输加上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