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章 新增机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1章 新增机床 (第2/3页)

导轨,你车出来的螺纹就是歪瓜裂枣。调整它的等高和与导轨的平行度,是装配的收官之战,考验的是眼力和耐心。”

    陈晓克一丝不苟地打着表,调整着丝杠支架,直到百分表在全行程上的读数变化稳定在允许的公差带内。

    当所有的箱体、溜板、尾座都安装到位,他通上电,启动机床。主轴旋转发出低沉平稳的嗡鸣,没有一丝杂音。他拿起一根料,车了一个端面,用刀尖轻轻切出一个光亮如镜的小圆台。

    赵师傅拿起千分尺,测量了几个点,又看了看光洁度,终于点了点头:“嗯,有点意思了。算是…出师了。”

    陈晓克长舒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掌握的不仅仅是一台车床的装配技能,更是一种构建精度基准的能力。

    这种能力,即将成为他在另一个时空,为“前进机械修理厂”奠定制造根基的、最宝贵的火种。

    ……

    作为通用零部件加工厂,承接来自各行业的零星订单,产品五花八门。

    要求设备通用性强,灵活性高。

    核心工序是车削→铣削→钻/攻→磨削→表面处理。

    合理的设备比例车床-铣床-磨床= 2- 1 - 0.5。

    车床占比最高是因为旋转体类零件,轴、套、法兰、辊子是机械产品中最多的基础件,因此普通车床是绝对的主力。

    所以前进厂要干活,车床数量最多。

    第二是铣床,它负责加工平面、型腔、键槽、钻孔攻牙等。

    磨床并非所有零件都需要高精度磨削。通常配置一台万能外圆磨和一台平面磨床即可满足大部分需求。

    现代很多小厂甚至不配磨床,将磨工序外协。

    当然前进厂现在不行,而且1950时空的条件也不允许,所以需要自己配备。

    其他钻床、锯床等是必备的辅助设备。

    这些设备成系列,但未必很高端,可以快速换型和小批量生产能力。

    前进厂的订单增多,已经有些窝工了,需要尽快解决车床不足的问题。

    而经过这几个月的技术积累、物资筹措和零件加工,“前进机械修理厂”自主组装第一台C620-1普通车床的战役,终于进入了最后的总攻阶段。

    所有经过精心加工、刮研、打磨的零部件,被整齐地分门别类,摆放在车间中央一块用木板垫起的、相对洁净平整的地面上。

    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冷冽气味,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总指挥魏长水师傅身上。

    魏长水、刘金生、邹永根三位老师傅则站在一旁,既是观摩,也是压阵。

    “开始吧,经理。”刘师傅沉声说道。

    陈晓克点点头,戴上粗布手套,眼神变得锐利而专注。

    这是对他长时间学习的考察,虽然在现代他已经进行了不下五十次的练习,但是他现在依旧还是有些微微紧张。

    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像将军审视战场一样,再次核对着地上的零件和一旁的装配图纸。

    第一步:安身立命——安装床身与调整水平

    “来,先请‘身子骨’!”陈晓克一挥手。

    几个年轻力壮的学徒工在他的指挥下,用撬杠和葫芦吊,小心翼翼地将那根沉重的、经过精刨和手工刮研、导轨面闪着暗青色幽光的床身,平稳地安放到预先浇注好的混凝土基础上。

    “水平尺!”陈晓克命令道。

    学徒立刻递上一根长长的、极其精密的框式水平仪。陈晓克将其纵向、横向仔细地放置在床身导轨上。

    “这边,高了半格。”他眯着眼看着水准泡的细微偏差,“垫片…0.5毫米的,塞进去三分之二。”

    学徒赶紧根据他的指令,用薄铜片在床脚下方进行微调。

    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了十几次,直到水平仪显示床身在纵横两个方向都达到了惊人的水平精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