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有救了 (第2/3页)
日夜不停的守护神。它轰鸣一天,就意味着几十亩、上百亩的稻田能多撑一天,意味着秋天的收成有了指望。
同样的场景,在赣鄱大地多个受旱的县乡不断上演。
这些标志着工业力量的“铁牛”,成为了绝望中的希望所在。
它们不仅浇灌了土地,更浇灌了人心,让农民们真切地感受到:新政府,是真真切切地在用实实在在的力量,带领他们对抗天灾,走向新的生活。
……
一九五一年春,CX东线,马良山地区。
坦克第2师第3团的T-34-85坦克,并未像教科书里那样驰骋平原,而是巧妙地隐蔽在反斜面的坑道工事中,只露出威严的炮塔,化身为一座座坚固的机动火力点——这就是志愿军装甲兵创造的“坦克堡垒”战术。
由于CX地形多山,不利于坦克集群突击,同时为了避免美军飞机的攻击,志愿军装甲兵创造了“坦克炮临时阵地”的战术。
将T-34-85或IS-2坦克巧妙地隐蔽在预先构筑的掩体中,只露出炮塔,变成一座难以摧毁的固定钢铁堡垒。
这样坦克就像炮兵一样,根据前方观察员提供的坐标,对远距离的敌军集群、指挥所、仓库进行曲射轰击,充分发挥了坦克炮的威力。
特别是在步兵发起进攻时,提供直瞄火力,摧毁敌军坚固工事和坦克。
周团长率领2师坦克第3团团长在指挥所里,紧握着电话听筒,声音沙哑却坚定:“各车注意!瞄准敌军346.6高地的火力点,三发急促射!为步兵指战员们开路!”
炮声轰鸣,硝烟弥漫。坦克炮的精准直瞄火力,有效地压制了敌军的机枪巢和迫击炮位。
在一次次防御和反击中,这些苏制坦克承受着炮火洗礼,履带、诱导轮、负重轮等行走系统部件损耗极大。
一九五一年夏,LN安东,志愿军装甲兵后方修理厂
战斗作战中有损坏的坦克被运回国内维修,修理连的官兵和技工们开始拆卸那些磨损严重的部件。
一名年轻的技工在更换一辆T-34坦克的诱导轮时,发现仓库里领来的新轮子有两种:一种是光洁的苏联原装件,另一种是表面略显粗糙、但标识着中文和“前进厂”代号的国产件。他下意识地先换上了苏制件。
几个月后,再次进行检修时,他惊讶地发现,那批同期更换的苏制诱导轮,已有不少出现了裂纹或严重的磨损,而那几只他不太情愿换上的、“备用”的“前进厂”国产轮,却完好无损,磨损极轻微!
他立刻将这一发现上报。
修理厂的技术专家高度重视,开始系统性地对比测试。
结果令人震惊:在相同的使用强度和环境下,“前进厂”采用韧铁(球墨铸铁)生产的诱导轮、履带销等易损件,其耐磨性和抗冲击疲劳性能,显著优于苏联提供的同类铸钢部件!
报告迅速被提交至装甲兵技术部和后勤部。
“原因?为什么我们地方小厂用‘土办法’造出来的东西,比老大哥的还好?”高级别的技术鉴定会议上,一位首长既兴奋又疑惑地问道。
技术专家的鉴定报告指向了核心:“材料不同!苏联部件采用的是传统碳素铸钢,而‘前进厂’的部件,使用的是清华大学王遵明教授团队研发、但许多大厂未能稳定生产的韧铁!这种材料的综合机械性能,尤其是耐磨和抗疲劳性,在某些应用上确实优于普通铸钢!”
这一结论,立刻引起了正在为韧铁大规模生产稳定性而奔波的王遵明教授本人的极大关注。
“哦?竟然有家工厂不仅稳定地生产出来了,还用到了坦克上,性能还超过了基准?我必须亲自去看看!”王教授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
今年中秋节,前进厂没有安排生产,陈晓克让大家把老婆孩子都叫来,他出资在工厂食堂里,摆上酒席,让大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