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2章 武昌城头的曙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2章 武昌城头的曙光 (第2/3页)

邦定国!”

    向拯民环视四周,看着跪伏在地的耆老贤达,看着那些衣衫褴褛却目光炽热的平民百姓,只觉得一股滚烫的热流从胸腔直冲头顶,眼睛瞬间就模糊了。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腾的心绪,再次用力扶起王夫之,转向众人,朗声道:

    “诸位先生请起!父老乡亲们,请起!”

    “拯民何德何能,敢劳诸位如此厚爱!驱除鞑虏,光复山河,乃我将士用命,百姓支持之功!拯民不敢居功!”

    “然,建国安民,确为当前第一要务!拯民既承诸位推举,天下重托,必竭尽驽钝,与诸位贤达,与天下英豪,共商大计,定要开创一个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让学子能施展抱负,让我华夏文明永续的太平盛世!”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人群中激起更热烈的回应。欢呼声、哭泣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久久回荡在武昌城头。

    接下来的几日,向拯民几乎是马不停蹄。白日里接见各方代表,从留守的文武官员,到各地赶来表示效忠的士绅,再到商会、工坊的代表,甚至还有几位从偏远山区赶来、代表苗瑶等族的长老。他耐心地听取各方意见,询问民生疾苦,商讨施政方略,常常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而真正决定未来国运的核心会议,则在夜晚的总督府议事厅中进行。

    这晚,议事厅内灯火通明。向拯民坐在主位,左右下手,左边是以李定国、巴勇等为首的武将,虽然风尘仆仆,但个个精神抖擞;右边则是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为首的文士谋臣,人人面色凝重。

    会议一开始,气氛就极为热烈。议题迅速集中到了最核心的问题——国号。

    “老夫以为,当沿用‘明’号!”一位原明朝的遗老率先开口,他捋着胡须,神色激动,“大明享国近三百年,正统所在,民心所向。沿用明号,可迅速安定前明遗民之心,号召天下!”

    他这话立刻得到几位老臣的附和。

    “不可!”顾炎武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他性子刚直,此刻更是毫不客气,“大明积弊已深,终至亡国!其制度腐坏,君昏臣聩,方有甲申之痛!若沿用旧号,岂非暗示我等欲效仿前明弊政?如何体现革新之意?如何对得起万千死难的将士百姓?”

    他目光如电,扫过在场众人,声音愈发激昂:“我等起兵,非为一家一姓之江山,乃是为天下苍生,为华夏文明寻一条新路!这国号,必须体现此意!”

    那位遗老被驳得面红耳赤,想要反驳,却又一时语塞。

    厅内顿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有主张用“周”、“汉”等古号以示正统的,有主张用“顺”、“义”等字以彰起义本心的,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向拯民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并未急于表态。他的目光掠过一张张或因激动、或因沉思而显得格外生动的面孔,最终落在了坐在角落,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夫之身上。

    “王先生,”向拯民开口,声音不高,却让厅内的争论声渐渐平息下来,“您有何高见?”

    王夫之缓缓抬起头,他年事已高,连日操劳让他面容显得有些疲惫,但那双眼睛却依旧清澈而深邃。他环顾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诸公所言,皆有道理。然,老夫以为,顾兄所言极是。我等所建,非复前朝,乃开新天。”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老夫思之再三,以为国号,当为——‘华夏’!”

    “华夏?”众人低声咀嚼着这两个字。

    “不错!”王夫之站起身,走到厅中,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华夏’者,非一朝一代之号,乃我族群之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