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3章 共和的曙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3章 共和的曙光 (第2/3页)

来。他的笑声洪亮,顿时压过了所有的争论声。

    众人不解地望向他。

    顾炎武收住笑声,目光扫过那些还在为建都何处而争执的代表,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诮:“诸公还在用老皇历看天下吗?长安、洛阳、开封、南京,这些古都固然各有优势,但诸公可曾想过,如今是什么时代了?”

    他走到厅中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长江中游的一个位置:“我主张,定都武汉!”

    这个提议让许多人愣住了。

    顾炎武不理会众人疑惑的目光,侃侃而谈:“诸位请看!武汉地处华夏中心,九省通衢,水路有长江汉水,陆路四通八达。从此处发号施令,政令通达四方,远比偏居一隅的南京、僻处关中的长安要便捷得多!”

    他越说越激动:“更重要的是,如今已非冷兵器时代!城墙再高,也挡不住火炮!都城的安全,不在城墙之高,池沼之深,而在于民心之所向,交通之便利,支援之迅速!”

    “武汉深处腹地,周边有群山环抱,长江天险,外敌难以直接威胁。而从这里,无论是北上中原,西进巴蜀,南下两广,东出吴越,都极为便利!”

    他转过身,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况且,武昌本就是我等起家之地!这里有我们最早建立的工坊、学堂,有最支持我们的百姓,有最完善的治理基础!舍此而求他,岂不是舍本逐末?”

    这番分析入情入理,许多原本坚持己见的代表都陷入了沉思。

    向拯民适时地开口:“宁人先生所言,正合我意。国都,不仅要考虑安全,更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如何让政令通达,如何让四方归心。从这些方面看,武汉确是最佳选择。”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因此我提议,即日起,定都武汉!武昌为政治中心,汉口为商贸中心,汉阳为工业中心。三镇一体,共同构成我华夏之国都!”

    这个决定很快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毕竟,顾炎武和向拯民的分析确实无可辩驳。

    然而,接下来向拯民提出的第三个决定,才真正在会场掀起了惊涛骇浪。

    在确定了建都武汉后,向拯民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斟酌词句。整个议事厅也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预感到,将有石破天惊的话说出来。

    “诸位,”向拯民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国都已定,那么,我们这个新生的‘华夏’,该实行什么样的国体?该由谁来领导?如何领导?”

    这些问题如此直白,如此尖锐,让在场的许多人都屏住了呼吸。

    向拯民的目光扫过全场,从那些饱读诗书的文士,到身经百战的将领,再到各地各族代表,缓缓说道:“昨夜我与几位先生深谈,思之再三。我以为,我们这个从血与火中诞生的新朝,绝不能再走历代王朝的老路!”

    “什么?”下面一阵骚动。不走老路,那走什么路?

    在众人惊疑的目光中,向拯民一字一句地说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决定:“我提议,废除帝王制度!”

    “哗——”

    整个议事厅如同炸开了锅一般。废除帝王制度?这简直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认知!

    “这、这怎么可以!”一位年老的士绅猛地站起身,脸色煞白,“国不可一日无君啊!没有皇帝,这天下岂不是要大乱?”

    “是啊!历朝历代,哪有不要皇帝的道理?”

    质疑声、反对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王夫之颤巍巍地站了起来。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一开口,反对的声音立刻小了许多。

    “诸位稍安勿躁。”王夫之的声音虽然苍老,却异常坚定,“老夫请问诸位,这千百年来,王朝更替,兴衰循环,苦的是谁?”

    他不等众人回答,自顾自说了下去:“苦的是天下苍生!一姓之兴,万骨皆枯;一姓之亡,血流成河。为何?就是因为这天下成了一家一姓之私产!”

    “如今,我们既然要建立‘华夏’,要开创前所未有之新局,为何还要抱着这腐朽的帝制不放?”王夫之越说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