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借名义招揽人才 (第1/3页)
宣和五年正月十五,宣城的元宵佳节尚未褪去热闹,府衙外的公告栏前却已围满了人群。公告栏上贴着一张用朱砂书写的《江南防御使招募令》,红纸黑字在晨光下格外醒目,引得百姓们争相围观,议论声此起彼伏。
“快看!赵防御使要招募人才了!不管是会打仗的、会打铁的,还是会算账的,都能报名!”“真的假的?我家那口子以前是铁匠,金兵来了后就没活干了,要是能被招募,既能挣粮饷,还能为抗金出力,多好啊!”“不光是工匠,连读书人都要呢!招募令上写着,要招能谋划的、能写文书的,甚至能看病的郎中都要!”
人群中,一名身着粗布长衫的年轻男子正仔细研读招募令,他名叫苏文,原是临安府学的生员,因不满秦桧的议和政策,放弃了科举,辗转来到宣城。招募令上 “凡有志抗金、身怀一技之长者,不论出身、不分男女,皆可报名,量才录用,待遇从优” 的字样,让他眼中燃起了光芒 —— 这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机会,一个能为抗金出力、不必屈从于议和派的机会。
此时,公告栏旁的招募点已排起了长队。负责招募的吏员们有条不紊地接待着报名者,有的登记姓名、籍贯与技能,有的解答待遇疑问,还有的引导有特殊技能者前往专门的考核场地。赵玥身着常服,带着张九成与墨,悄悄站在人群后观察,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队伍,她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这正是她想要的效果,利用 “江南防御使” 的官方名义,打破地域与出身的限制,吸引天下有志之士前来投奔,为抗金大业储备人才。
此次招募,赵玥特意将招募范围分为五大类,针对性地弥补宣城的人才短板:
军事人才:包括精通战术的将领、擅长骑射的士兵、熟悉水战的舵手,甚至能制造攻城器械的工匠,主要补充军队战力,强化水师与骑兵建设;
行政人才:涵盖能处理政务的文书、会管理粮仓的账房、善于安抚百姓的官吏,用于完善宣城及周边三县的行政体系,保障民生与军需供应;
技术人才:招募铁匠、木匠、造船工匠、纺织工匠等,充实工坊力量,提升武器、战船与铠甲的生产能力;
医疗人才:吸纳郎中、药农,建立军队与民间的医疗体系,为士兵与百姓提供医疗保障,减少因伤病导致的减员;
谋略人才:寻找能出谋划策的谋士、熟悉地理的舆图师、擅长情报分析的探子,为抗金作战提供战略支持与情报保障。
为了确保能招募到真正的人才,赵玥还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军事人才需通过实战演练或技能测试,如骑兵考核骑射与冲锋技巧,水师考核划船与水战应变;行政人才需通过文书撰写或账目核算测试,确保能胜任日常政务;技术人才则需现场展示技艺,如铁匠打造兵器、木匠制作工具,合格者方可录用;医疗人才需通过诊治病患的实际考核,确保医术可靠;谋略人才则需通过策论考试,围绕 “如何抵御金军”“如何治理地方” 等议题提出见解,由赵玥亲自审核。
苏文排队来到招募点,向吏员表明自己的身份与意向:“我曾在临安府学就读,熟悉经史,也略懂兵法,想报名谋略人才,为抗金出谋划策。”
吏员登记后,将他引导至府衙内的考核场地。场地内,已有十几名读书人正在撰写策论,题目正是 “如何巩固江南抗金防线”。苏文接过纸笔,略一思索,便奋笔疾书 —— 他结合自己对江南地理的了解,提出 “以水为障、以屯为基、以盟为援” 的策略,主张进一步利用江南水网构建防御体系,推广军屯制度保障粮草,加强与江南抗金联盟各州府的协作,形成联动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