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8章 运输生死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68章 运输生死线 (第1/3页)

    重庆方面的协作工厂开足马力。

    第一批按照严格标准生产的模块构件,主要是动力车间和机加车间的钢柱、钢梁、屋架以及大型墙板,终于陆续下线。

    通过长江水运和刚刚修通的支线铁路,运抵了距离906厂最近的一个山区物资转运站。

    赵四和王永革提前赶回906厂,与冯卫国一起,组织了一支由厂里最精干的司机、修理工和工程兵组成的运输分队。

    调配了全厂仅有的几辆载重卡车和一台老旧的履带式拖拉机,前往转运站接应。

    当赵四在转运站看到那些堆砌如山的钢构件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尽管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运输的极限尺寸和重量,并尽可能做了分解,但一些主梁和屋架的整体尺寸依然庞大得惊人,长度超过十米,重量达到数吨。

    将这些“庞然大物”运过那九曲十八弯、最窄处仅容一车通过的盘山险路,其难度和风险远超寻常。

    运输车队在转运站进行了简单的捆绑加固后,小心翼翼地驶上了返程的险峻山路。

    赵四坐在头车的副驾驶位置上,目光紧盯着前方如同肠子般缠绕在山腰上的土石路。

    车队像蜗牛一样缓慢爬行,发动机发出沉闷的咆哮,每一次转弯都让人心惊肉跳。

    司机紧握方向盘,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

    起初的一段路还算顺利,虽然颠簸,但路面相对宽阔。

    然而,当车队逼近一个被称为“鬼见愁”的连续发卡弯路段时,真正的考验降临了。

    “鬼见愁”名不虚传。

    一侧是近乎垂直的峭壁,另一侧则是云雾缭绕、深不见底的悬崖。

    路面不仅狭窄,而且因为前几日的降雨,有些地方出现了小范围的塌方,散落着碎石和泥土。

    最关键的是,其中一个近乎180度的急弯,转弯半径极小,外侧路基还有松软的迹象。

    头车装载着一件最长的屋架,在尝试通过这个急弯时,后轮外侧猛地一沉,压垮了松软的路基边缘。

    整个车尾瞬间向悬崖方向倾斜,沉重的屋架也跟着移位,发出令人牙酸的金属摩擦声!

    司机死死踩住刹车,脸吓得煞白。

    车队被迫全部停下,进退两难。

    “不行!过不去!这弯太急了,车太长,构件也太重!”

    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跳下车,查看情况后,冲着赶过来的冯卫国和赵四喊道,声音带着绝望。

    “除非把构件拆了。”

    “但这大家伙,怎么拆?拆了到现场还能装回去吗?”

    现场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工兵们试图用撬棍和石块垫高下沉的车轮,但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