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九章:歧路彷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九章:歧路彷徨 (第2/3页)

献出生命的,是一个清晰而共同的目标。可现在,这个目标似乎正在变得模糊、分裂。如果革命的方向本身都产生了歧义,那么他们流淌的鲜血,究竟浇灌了怎样的果实?

    课余时间,他常常独自一人,踱步到书院后院的荷花池畔。池水尚未解冻,残荷枯立,一派萧瑟。他摩挲着怀中那方冰凉的紫石砚,仿佛能从这千年文脉的象征物中,汲取一丝面对现实迷惘的定力。他想起了父亲谢明远,那个在辛亥年变卖家产资助革命的教书先生,若他看到今日革命阵营内部如此景象,又会作何感想?是痛心疾首,还是依然坚信那条“救国”之路?

    “文渊兄,好雅兴。”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谢文渊回头,看到王启明不知何时也来到了池边,脸上带着同样挥之不去的忧色。

    “启明,你怎么来了?”

    “奉命来教导团参加一期短期政工培训。”王启明苦笑道,“现在看来,这培训,怕不只是学怎么做政治工作那么简单。”

    两人并肩站在池边,望着冰封的水面,一时无言。寒风掠过,卷起地上的枯叶。

    “外面的风声,越来越紧了。” 王启明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压得很低,“南昌和武汉,电报往来,言辞愈发激烈。我听说,上海那边,工人武装和当地驻军已经发生了冲突,局势一触即发。我们这边,也有人在暗中串联,准备‘清党’……”

    谢文渊的心猛地一沉。“清党”二字,像一块寒冰,砸在他的心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彻底的决裂,意味着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可能转瞬之间就会变成你死我活的敌人。

    “非要走到这一步吗?” 谢文渊的声音有些干涩,“北伐尚未成功,军阀未除,帝国主义仍在,我们……我们难道不能先一致对外?”

    “有些人认为,内部的‘隐患’比外部的敌人更危险。” 王启明的语气充满了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