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四章:荆楚潜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四章:荆楚潜龙 (第1/3页)

    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谢文渊如同一颗被投入深潭的石子,悄无声息地沉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这座庞杂的旧式军队体系之中。他所在的团,驻扎在鄂南咸宁一带,主要负责地方“绥靖”,清剿小股土匪和工铲当领导的工农武装残余。这里远离政治风暴的中心,却也并非世外桃源,派系倾轧、克扣军饷、纪律涣散等旧军队的痼疾,在这里依然盛行。

    谢文渊完美地扮演着一个沉默寡言、略带孤僻、但军事技能扎实的“老兵”角色。他从不参与士兵们关于时局的无谓议论,也远离军官们争权夺利的圈子。训练时,他一丝不苟,动作标准得让教官都挑不出毛病;执行任务时,他冷静果敢,却又从不冒进抢功,将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他像一块被打磨掉所有棱角的石头,收敛了昔日作为黄埔精英和攻坚营长的所有锋芒,只留下最实用的生存本能。

    他将自己隐藏在普通的士兵之中,默默地观察着,学习着,适应着。他熟悉了桂系部队内部的人事脉络和行事风格,摸清了各级军官的脾性和背景。他像一株在石缝中生长的野草,顽强地扎根,汲取着任何可能利于生存的养分。那方紧贴胸口的紫石砚,时刻提醒着他自己的根在何处,为何而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且善于等待的人。

    一次,连队奉命清剿一股盘踞在九宫山区的悍匪。这股土匪熟悉地形,凶悍狡诈,此前多次围剿均未成功,反而让驻军损兵折将,颇为头疼。连长大为光火,却又束手无策。

    在战前讨论会上,众说纷纭,有的主张强攻,有的主张围困,但都显得不得要领。谢文渊默默地听着,结合自己此前侦察的地形和对土匪活动规律的分析,心中已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但他没有立即开口。

    直到连长焦躁地拍着桌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