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收容重整 (第2/3页)
几名军官的共同努力下,浦口码头的混乱局面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他们设立了临时的收容点,登记溃兵姓名、原属部队,搜集散落的武器弹药和粮食,将尚有组织的单位暂时编组,并派人四处寻找可以渡河前往滁州、合肥等后方区域的船只或寻找陆路北撤的路径。
几天后,他们终于联系上了从南京撤出的第五战区部分指挥机构。谢文渊将他收容的近千名溃兵,包括原鄂军师残部和其他部队散兵的情况向上级做了汇报。鉴于他在此次混乱中表现出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加上其陆大毕业和参谋履历,上级命令他暂时负责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鄂豫皖边區游击挺进纵队第一支队”,代表当时收容溃兵整编的临时性部队的整训和指挥工作,军衔仍为中校,待命向皖西、豫南地区转进。
这支所谓的“支队”,实际上是一支士气低落、装备奇缺、成分复杂的疲惫之师。谢文渊深知,若不加以整顿,根本无力再战。他将部队带至相对安全的全椒县境内一偏僻村镇暂驻,开始了艰难的重整工作。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稳定军心。他召集全体官兵,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直面惨痛的现实。
“弟兄们!南京丢了,我们很多战友、同胞没能出来……这是奇耻大辱!”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但这耻辱,要靠我们自己去洗刷!小鬼子想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答应不答应?!”
“不答应!” 台下响起了参差不齐却带着愤恨的回应。
“对!不答应!”谢文渊目光如炬,“我们现在是人少,枪破,肚子也饿!但这都不是当逃兵、当孬种的理由!想想死在南京城里的弟兄,想想还在鬼子铁蹄下的父老乡亲!我们要是散了,垮了,谁去打鬼子?谁去报仇?!”
他宣布了严格的纪律,严惩了几个煽动逃跑、抢劫民财的兵痞,同时尽力改善伙食(尽管也只是稀粥杂粮),亲自巡视营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