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延河星火 (第1/3页)
中条山的硝烟尚未在记忆中远去,一九四三年夏日的风,已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干爽与温热,吹拂着延河两岸。宝塔山在蓝得透亮的天空下静静矗立,见证着这座革命圣地日复一日的忙碌与生机。
谢文渊是带着太岳军区反“扫荡”作战的详细总结报告,以及一身尚未完全洗尽的征尘,来到延安的。此行既是述职,也是参加一个高级军事干部短期研讨班,更是接受中央新的工作指示。当他踩着延河畔硌脚的卵石,望着山坡上一层层的窑洞,听着不远处传来《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时,一种与前线截然不同,却同样令人心潮澎湃的气息扑面而来。
安排住宿的同志将他引到杨家岭附近的一排窑洞前。窑洞虽简陋,但干燥整洁,一桌一炕,木窗上贴着新糊的窗纸,洒下斑驳的光影。他刚放下简单的行李,就听到窑洞外传来一个熟悉而又带着几分急切的声音:
“文渊?是文渊同志到了吗?”
声音未落,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八路军军装、齐耳短发显得格外利落的身影已出现在门口。正是林婉茹。
两年多未见,她清瘦了些,但眼神更加明亮、沉稳,眉宇间添了几分理论思索带来的深邃,少了些当年在长沙战地医院时的奔波风尘。此刻,她那总是平静如湖面的脸上,漾开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
“婉茹!”谢文渊快步迎上前,千言万语哽在喉头,最终只化作一声深情的呼唤和紧紧相握的双手。她的手不像一般女子那般柔软,指腹有着长期握笔和接触医疗器械留下的薄茧,却让他感到无比的心安与温暖。
“路上还顺利吗?听说中条山打得很苦……”林婉茹上下打量着他,目光里充满了关切。
“都过去了。我们顶住了,鬼子没占到便宜。”谢文渊笑了笑,拉着她在炕沿坐下,“你呢?在延安学习、工作还适应吗?”
“很好,这里就像一座革命的大熔炉,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的火花和前进的力量。”林婉茹眼中闪烁着光彩,她迫不及待地开始分享在延安的见闻——在抗大听课时的茅塞顿开,在中央医院参与救治伤员并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时的实践,在延河边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志们讨论时局、畅想未来时的热血沸腾。
“你看,”她从随身携带的、已经磨损了边角的挎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本用油布精心包裹的烫金封面小册子——《工铲当宣言》,“我把它带在身边,每次学习讨论,都觉得认识又深了一层。真理的光芒,真的能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