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2章 帕迦建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2章 帕迦建路 (第2/3页)

路过活。

    朝廷在5月份就提前在扶桑道放出政策,首批往帕迦路迁移的扶桑人,以那12万战俘的扶桑家属为主,鼓励他们的家属到帕迦路跟那些人团聚,全部会得到妥善安置。

    扶桑人自第二波征战开始以后,就不断的关注前方的战事,同时也不断打听襄人到夷人地区的待遇问题。汉人官员向他们介绍符真路和巽他路的襄人待遇情况,确认襄人到了夷人地区会有优待,绝对会比在国内好很多。

    虽然经过八九年了,但是那些战俘的家人、亲属依然思念他们,很多人认为,早去、晚去都是去,既然襄人在夷人地区待遇不错,不如就第一批过去,早点和亲人团聚。

    那些下定决心要去帕迦路的扶桑人,在7月份就开始卖房卖地,处置家中无法带走的资产、牲畜,带着随身物品,汇集到东昌府、长崎、鹿儿岛等几个重要的港口,在8月份就开始乘船往帕迦路方向行驶,在马六甲作短暂停留,打听前方的情况。

    这些扶桑人一开始乘船抵达华氏城,后面听说他们的亲人都在豪拉一带筑城,就又纷纷赶到豪拉一带。这些扶桑人到豪拉以后,纷纷寻找自己的亲人,找到以后纷纷抱头痛哭,很多扶桑人忙着亲热叙旧,耽误了筑城。

    褚怀亮也不好驱赶他们,最后他想了一番,觉得这些战俘加上亲人至少有三十万,全部留在玄策府也不现实,于是做出决定,凡是家属来的,无法继续筑城的,可以带着家属到各郡发展,家属没来的,继续留在这里筑城。

    这次来帕迦路的各郡、领的扶桑公职人员,很多都与这些战俘及其家属都多少有些关系。各领初期都需要有一些自己人护着,所以各领就派出人员,到南桑区招徕这些战俘和家属。每个郡都有一个扶桑团,也有很多扶桑公职人员,各郡也派人到南桑区招徕他们的熟人。

    那些有出路的扶桑人就纷纷离去了,没有出路的继续留在这里,最后大约走了7万人,还剩5万。褚怀亮于是又从当地的天竺人那里征发一批民夫,挑选一批比较能干的扶桑人作为工头,带着新来的天竺人跟着筑城。

    褚怀亮认为,玄策府也需要大量的扶桑人,不能让各郡、领都搞走了。他后面做出规定,剩下5万人就不要走了,全部留在玄策府,玄策府的发展空间更好,而且现成建好房子,可以直接入住,比去各郡、领强。

    剩下的扶桑人,大都是没有什么门路的,跟各郡、领的公职人员没有什么渊源,觉得在哪里都是生活,首府的发展前景肯定比下面的地方强一些,就留下安心筑城。

    过了一些时日,又陆续来了一些扶桑人的家属、亲人,褚怀亮就给他们安排一些后勤岗位,有的做饭,有的辅助干一些轻活,保证来了就都能留下。

    张广孝在打完亚美尼亚后,率部回到巴格达,在那里接到圣旨,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帕迦路总督,部队也被一分为二,一半改为瞿印师,要调到西天竺,一半改为闽海师,回到晋江大营。

    张广孝就带着部队乘船先抵达索木哈特,由副将董万里带领瞿印师留在这里,按照瞿印路的安排挑选驻地。张广孝则和孟庆宇带着剩下一半人员继续出发,孟庆宇将张广孝送到华氏城以后,带领闽海师回到晋江。

    张广孝到达华氏城时,已经到了12月初,听说王树坤、褚怀亮都已经分头干了好几个月,已经打下基本框架,心中感动不已,对他们两个所做之事全部认可。

    不久,朝廷又下来旨意,任命吕鸿基为帕迦路都统,任命储郝东为帕迦师师长。在张广孝回来前,新的兵员已经补充到位,全师达到了1.5万人的员额。王树坤安置了一批愿意留下的退役的老兵进入帕迦路的公职,想回国的全部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