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教授的小心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二章 教授的小心思 (第3/3页)

那辆“战车”的拖车后面,朝着预定的戈壁入口方向驶去。包车的司机是个话唠大哥,汉语带着本地口音,非常健谈。一路上,他不停地跟我们吹嘘自己开车技术多“劳道”(厉害)。

    “我给你们说嘛,”他一手扶着方向盘,一手指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信誓旦旦地说,“这个路,我闭着眼睛都能开!从乌鲁木齐到伊利,我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嘛!快得很!要不是有收费站,我更快。”

    教授和三蛋子对新疆的地理距离没什么概念,只是懵懂地点点头。我却在心里差点笑出声——乌鲁木齐到伊犁州府伊宁市,直线距离好几百公里,实际路程更远,就算路况极好,开车也得七八个小时以上。这位大叔的“一个小时”,怕是开了火箭或者时空隧道了。这更加深了我对这次行程种种不靠谱因素的隐忧。

    车子颠簸了大半天,终于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靠近戈壁边缘的岔路口停了下来。这里已经远离了主要的交通干线,四周是望不到边的砾石滩和零星的低矮灌丛,风明显大了起来,带着沙土的气息。我们付了钱,告别了那位“一个小时到伊犁”的司机,和拖车司机一起将皮卡卸了下来。

    接着,我们按照计划,在附近找到了一家孤零零的、主要为过往大货车服务的加油站。在这里,我们将皮卡的主、副油箱以及所有油桶全部加满了柴油,计算下来,总的燃油储备估计能支持我们行驶接近两千公里,这在理论上应该足够我们在预定的戈壁区域进行搜寻和往返了。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正式从焉耆附近,按照教授重新校准的路线,驾车驶入了茫茫戈壁。

    最初的兴奋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所取代。这辆老旧的皮卡,一离开相对平整的土路,驶入布满碎石和沟壑的戈壁滩,立刻就显露出了它的“年纪”。减震系统形同虚设,每一次颠簸都仿佛要把人的五脏六腑震移位。车门密封条老化,车窗也无法完全紧闭,车辆驶过卷起的漫天尘土,无孔不入地钻进车内。不一会儿,我们三个人就已经满头满脸都是黄沙,呼吸间都是土腥味。

    不得已,我们只好找出准备好的纱巾,像西北老乡一样蒙住口鼻,只露出一双眼睛。教授手中紧紧握着他的老式指北针,不断对照着地图和GPS,在副驾驶上指挥着方向。三蛋子则努力操控着这匹难以驯服的“老马”,在看似无边无际、景色单调重复的戈壁滩上,晃晃悠悠地朝着未知的深处进发。

    发动机轰鸣,尘土飞扬,视线所及,是天地间一片苍凉的灰黄。前方等待我们的,是莫测的地形,恶劣的气候,以及那深藏在历史迷雾和自然屏障之后的、渺茫而诱人的目标。我们的探险,在这原始而粗粝的行进中,才算真正拉开了序幕。

    不过开了大半天,教授突然大喊停车。。

    我们赶紧停车询问是怎么就,教授把gps递给我们看,我一看又递给了三蛋子,这个手持gps是他从旧货市场淘的,三蛋子一看,脸都白了,感情这gps是个假货,显示屏上还显示我们在内地老家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