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茅山符井枯 (第1/3页)
离开蜀中,李玄微与清漪一路东行,过三峡,穿荆楚,直奔江东茅山而去。途中,两人皆沉默了许多。李玄微在消化自身血脉与青铜短剑带来的震撼,以及其中蕴含的沉重宿命;清漪则更加警惕,李玄微身份的初步揭示,意味着他们未来要面对的,可能远不止逆天盟。
风行驹蹄下生云,山川河流飞速后退。越是靠近江东地界,空气中的湿润感愈重,然而那弥漫在天地间的“枯寂”之感,却并未因水汽而减弱分毫。
茅山,道教上清派祖庭,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自古便是修仙炼道之人心驰神往的圣地。传说中此地仙踪渺渺,符法通玄。然而,当两人抵达茅山脚下,仰望那云雾缭绕、宫观隐约的山峦时,心中却并无多少朝圣的期待,反而充满了对真相的凝重。
与嵩山、峨眉不同,茅山山脚下显得颇为冷清,香客稀疏,甚至带着几分萧索。一些道观虽然依旧开门迎客,但值守的道士大多精神萎靡,眼神缺乏灵动,仿佛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日常。
“灵气枯竭,道统式微,竟至于斯。”清漪轻声叹息。即便是洞天福地,在“天幕”笼罩下,亦难逃衰败的命运。
两人并未前往那些对外开放的主要宫观,而是依照守卷人典籍中更为隐秘的记载,绕向茅山主峰大茅峰后山一处名为“印宫”的废弃遗址。据传,那口关乎茅山符法根本的“符井”,便位于印宫深处。
印宫遗址比青羊观更加破败,断壁残垣淹没在荒草藤蔓之中,几乎看不出当年的格局。空气中弥漫着腐朽的气息,唯有几尊残破的石兽,还勉强矗立着,无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循着记忆中典籍描绘的路径,两人在废墟中艰难穿行,最终在一处被巨大乱石半掩的山壁前停下。山壁上爬满了厚厚的青苔,但仔细辨认,可见青苔之下,隐约有斧凿开凿的痕迹,以及一些早已黯淡无光的符文残留。
“就是这里了,符井入口。”清漪上前,指尖白光流转,轻轻拂过山壁上的苔藓与尘埃。那些黯淡的符文接触到她的法力,微微闪烁了一下,随即彻底湮灭,并未如嵩山律壁那般显现通道。
她尝试了几个守卷人传承的开启法诀,山壁依旧毫无反应。
“看来,此地的禁制,已因灵性彻底流失而完全失效了。”清漪眉头紧锁,手按在山壁之上,感受着其后传来的、近乎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