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秀才门下多事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秀才门下多事端 (第1/3页)

    不同于其余几条文脉的读书人,文圣这一脉,兴许是因为那个样貌瞅着很老的老秀才其实在山上算是“很年轻”的缘故,所以显得有些香火凋零。

    倒不是说那种青黄不接的惨淡光景,恰恰相反,文圣这一脉的学生弟子中,其实都算不得普通,即便是那个尚未正式拜师的记名弟子茅小冬,在文庙那边看来,也是极其有读书悟性的,在求学一事上,他不似开山大弟子崔瀺那般聪慧,也没有左右那种认真到堪称执拗的求学态度,就更没有小师弟齐静春那精益求精、繁博化简的灵动脱俗了。

    师兄弟几人中,属小弟子齐静春的性子最跳脱,想法最是天马行空,每每遇到新鲜事物,或是读到一些其实并不晦涩难懂的书籍,都会与先生和崔师兄问个不停,老秀才在这个小弟子这边,耐心极好,每次都笑着为少年解疑答惑。

    反观师兄崔瀺,对这个小师弟则要不耐烦得多,虽不摆脸,但也决计不会像先生那般耐心。

    至于左右,哪怕左右与他再不对付,对于研学一事,从不推脱。但齐静春就是打心底的那种不喜欢问他,总嫌他太闷,即便是认真讲学,都会很枯闷,听着没味道,所以从不向左右请教学问一事。

    君倩则比较闲散,属于那种有书便读书,读了也不太能记得住的笨拙性子。

    反倒是崔瀺最聪慧,也最严谨,想法更是最多,对于所有事物都要事必躬亲的去求证清楚才肯作罢,年少早慧的崔瀺不仅在读书一事上极为刻苦求功、与众不同,对于下棋一事同样出类拔萃,早年就是跟随先生求学路上,有幸做客过礼记学宫,当时还尚未跻身文庙圣贤之位,暂时只有一个秀才功名在身的穷酸秀才,被学宫内一位成名已久,还顶着学院君子头衔的书生为难,其中过程老秀才笑呵呵不愿多说,崔瀺又只在几个师弟这边提过只言片语,所以那次做客学宫究竟所生何事,已经极难考究。

    只知道那次身为秀才的先生并未亲自上场,也没拦着弟子崔瀺与那位君子谈学论道,只是让身为学生的年轻崔瀺与其辩论和手谈几番,胜负如何?那位君子第二日便书请文庙辞去了君子头衔,说是愧不敢当。而当时负责校考此事的韩夫子并未有任何推脱,甚至就连文庙那边的礼圣亚圣都并未过问,大笔一挥便做主了此事。

    由此可见崔瀺的学问棋力之深。

    事后那位韩夫子亲自找过老秀才几次,老秀才自然知道他所为何事,于是一个礼记学宫的主事夫子,便在个穷秀才门外吃了数次闭门羹。

    至于那位记名弟子茅小冬,不像齐静春灵动,也没崔瀺那么聪慧,就连治学严谨都不如左右多矣,可就是这么个弟子,不仅数年如一日坚持耐心抄书,更是每每有闲余时间便把那些早已翻得泛白的旧书翻出来,逐字逐句的研琢。所以老秀才的这几个学生弟子中,属他最为勤勉。

    师兄弟几人中,崔瀺入门最早,用老秀才的话来说,是吃过苦日子的,每次谈及此事,老秀才都会漫不经心看一眼弟子崔瀺,崔瀺则会面无表情应对。

    今日无闲事,最宜打秋风。

    先生不在,师兄弟几人便结伴出门,出了那条其实已经住了许久的梅雨巷,茅小冬因为忙着抄书缘故,所以没来。

    师兄弟三人都是身穿正儿八经的儒家长饰,衣服虽不破,但早已洗得泛白,齐静春便有些抱怨,说是他不喜欢这衣服,左右斜眼看来,齐静春瞪眼还击,大师兄崔瀺就笑呵呵的说道:“知足吧,你知道我早年跟着先生的时候,衣服上最多的时候,先生给我缝过几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