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阳谷西门大官人 (第2/3页)
图也不太认识。
王禹抓了抓脑袋,感觉自己想得太多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渤海的危机自有后人来解决,自己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茁壮成长,取大宋而代之。
而攘外必先安内,这黄河水患如果不解决,怎么能安心开拓四方?
“在想怎么治水!”王禹回道。
“哥哥还会治水?”李忠也凑了过来。
“治水其实简单,只需要万众一心,上下共同努力,然后找对了方向,黄河就不会成为百害,将服服帖帖浇灌山东、河北的大地,养育两岸的百姓。”
王禹说得简单,可大宋人实在被这条母亲河折腾得惨了。
武松挤出一抹苦笑:“哥哥前面说的倒也简单,这找对方向,可就难咯!”
众所周知,大怂朝治河治了百年,除了弄得多次黄河大决口,苦了下游百姓,根本没多少成果。
比如,哲宗年间朝廷又计划在颖州挖条运河,以解决颖州的水患,苏轼坚决反对并带人去丈量地势,最后发现这个被称为八丈沟的项目出口竟然比入口还要高许多。
要不是苏轼上奏中断了项目,18万劳役、37万贯钱的浪费也就罢了,颖州水患加剧,才是要了命。
李忠也是一声长叹:“大概东汉王景在世,才能治好水患吧!”
“哈哈!”
王禹起身背对二人,面向滚滚黄河水:“要治好黄河,就需治沙。治沙那就是八个字:筑堤束水,以水攻沙。”
武松、李忠两个大老粗哪懂这个,只一个劲的附和,直夸哥哥博学。
王禹虽然也只懂个皮毛,但只要未来在大方向上把握住,那治水也就成了。
这时,江面上却是来了几艘船,并不是从东边大海上来的,而是打西边而来。
这些船趁夜而至,显然也做的是不合法的买卖。
当然,也可能是为了躲避地方官府的盘剥。
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朝廷的赋税虽然高,但还能勉强应付,这地方小吏真的是杀人不见血。
生意坏就坏在这些没底线的地方豪强手里。
很快,那两艘船就停在野渡边,一群人上上下下,将许多货物搬运到岸边。
也就在这时,又有两艘船自东边驶来,停泊在隔壁。
这地方能停泊船只的地方不多,也只能这样了。
“吁!”
那匹枣红马一落地,便扬起前蹄嘶鸣了一声。
顿时,那群搬运货物的汉子都愣住了。
“是战马!”
“听那嘶鸣,是宝马无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