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却月之势 (第1/3页)
老卒一十八人,出城分作三列。
八人持长牌,握战刀,并行于前。
四人双手共持环首直刀,可刺可劈,行于牌手间隙。
六人手缠粗布止滑,各自握持长枪,行于前方一十二名同僚身后。
这,便是顺军在巷战中惯用的一种小阵。
小阵一般也叫不出什么名头,如今的大顺兵士们只管它叫做‘却月阵’。
据传,此名源自顺太祖刘裕,于黄河北岸倚车为阵,形似半月,江畔有水师为臂助,登岸先锋以步击骑,却而胜之。
故此得名,却月。
只不过,此‘却月阵’非彼却月阵。
他们只是将步卒散开三列,前多后少,前排牌手以扇形站列,俯瞰此阵形似残月,所以得了个‘雅号’。
“进!”
负责发号施令的老卒,看到后面的甲兵跟上,便低声喝令。
他们这才真正踏入了东市南门。
李煜行于后面的一十二名甲士中央,持环首直刀,腰悬箭壶,背有长弓,着赤红大氅,后插李氏号旗。
其周身甲兵,或持枪,或持锤,亦或持刀盾。
兵器样式驳杂不一,分别是这些武官家丁各自平日里惯用的武器。
家丁亲卫就是这般,与其说他们全能,倒不如说是对各自的专长进行了特化培养。
在战时,再通过袍泽间的默契,互相配合,达到一加一远大于二的结果。
故此,边地驻屯武官多精于小战,短于大阵之争。
当然,卫所驻屯武官本就没那么多兵力可用,驻镇总兵也不过辖兵三五千人,这样的体系演化,本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为了保命,武官们只能在手头极为有限的人手中,去追求最精悍的战力!
要不然,朝廷也不会需要营兵这一类募兵,来补足边防体系。
边地的戍守武官实在是对于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