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师恩 (第2/3页)
一月后。
承平坊,孙氏武馆前院。
阳光透过武馆高大的门楣,洒在青石板铺就的前院,映出一片斑驳的光影。
杨景身着短打,正凝神演练崩山拳。
他双脚微分,沉腰立马,气沉丹田。
一拳打出,并非追求极速,却带着一股厚重如山的气势,拳风呼啸,仿佛引得周围空气微微震颤。
拳至中途,手臂突然一抖,仿佛有股暗劲顺着经脉涌至拳面。
“嘭”的一声闷响,竟似有碎石落地之声在院中回荡。
这是崩山拳的精髓,以力蕴劲,以劲碎石。
他身形辗转腾挪,拳势大开大合,时而如猛虎下山,刚猛无俦。时而如灵猿戏耍,变招迅捷。
每一拳打出,都伴随着骨骼轻响,衣衫被劲风吹得猎猎作响,却不见半分多余动作,显然已将这套拳法练至纯熟,融入自身气血。
不远处,孙庸负手而立,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杨景的每一个动作。
见他一拳砸向场边的青石桩,拳风未至,桩上已泛起一层细密的白霜。
那是内劲外溢的征兆,不禁微微点头,却又在杨景收拳时出声道:“慢着。”
杨景闻声收势,气息微喘,额上沁出细汗,躬身道:“师父。”
孙庸走上前,指着他的右肩道:“崩山拳讲究‘力从地起,劲由脊发’,你方才这一拳,肩颈过于紧绷,劲力卡在了肩胛骨,未能顺着手腕完全送出。看似威猛,实则浪费了三成力道。”
他伸出手掌,按在杨景肩上轻轻一推:“放松,想象你的手臂是一截鞭子,肩膀是鞭柄,拳头是鞭梢,发力时要让劲像水流一样,从脚底顺着脊椎淌到拳面,一气呵成。”
杨景闭目体会片刻,再次摆出起拳式。
这一次,他刻意放松肩颈,沉腰转胯时,果然感觉一股暖流从丹田升起,顺着脊椎蔓延至手臂,拳出时,那声闷响愈发沉厚,青石桩竟微微晃动了一下。
“嗯,这就对了。”
孙庸抚须笑道,“崩山拳不光要刚猛,更要懂得‘蓄势’。就像拉弓射箭,先把弓弦拉满,才能射出穿云之箭。你如今暗劲已稳,缺的便是对力道的精细掌控,把每一分劲都用在刀刃上,方能让崩山拳真正具备开山裂石之威。”
杨景点头应是,再次演练起来。
武馆里的弟子们都看在眼里,自从林越重伤休养,师父对杨景的看重便愈发明显。
每日里,孙庸指点杨景的时间最长,偶尔还会单独留下他细讲功法要诀,那份上心,是其他弟子从未得过的。
时间缓缓流逝。
杨景在院中练拳已近两个时辰,额上汗珠滚落,打湿了衣襟,气息却依旧沉稳。
孙庸看他收势站定,便道:“景儿,跟我来内院。”
杨景虽有些疑惑,往日指点完拳法,师父便会让他自行揣摩,今日却突然要去内院。
但也不多问,躬身应了声“是”,紧随孙庸身后往里走。
穿过前院与内院相隔的月亮门,便到了内院。
院中种着几株翠竹,青石板路干干净净,透着一股清幽。
杨景跟着师父,径直走进了东侧的书房。
书房不大,靠墙摆着几个书架,上面堆满了书籍以及各种杂记,靠窗放着一张梨花木书桌,桌上笔墨纸砚俱全,还摊着一本翻开的拳谱。
孙庸走到书桌后坐下,示意杨景坐在对面,然后伸手拉开书桌抽屉,从里面取出两个瓷瓶,放在桌上。
瓷瓶约莫手掌大小,通体素白,瓶口封着软木塞。
“上次给你的蕴气丹,该是快用完了吧。”孙庸说着,将两个瓷瓶往杨景面前推了推,“这两瓶你拿着,继续积蓄内劲,早日达到暗劲巅峰,给叩关留出足够长的时间,争取水滴石穿,将那瓶颈破开!”
“是,师父。”
杨景现在每日修炼,几乎都要服用一颗蕴气丹辅助。
上次从师父这里拿的丹药,确实已所剩无几。
他也不推辞,上前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