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重量 (第2/3页)
他没有试图在会议正面对通天集团的观点提出挑战——那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引来更多的审视和排斥,甚至可能被直接剥夺旁听资格。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酒店宽敞华丽的走廊、提供精致茶点的休息区、甚至是吸烟室,都成了他的新战场。他目光敏锐地扫视着那些佩戴着不同颜色胸牌(代表不同级别成员或观察员)的参会者,寻找着潜在的机会。
他首先注意到了一位日本代表,来自一家在工业传感器领域颇有建树的中型企业“松下部品”。这位代表独自站在窗边,看着外面的湖景,眉头微蹙。颜旭端着咖啡,自然地走过去。
“景色真美,可惜会议内容有些沉闷,不是吗?”颜旭用英语微笑着搭话,语气轻松。
日本代表转过身,礼貌地点头回应。颜旭适时递上自己的名片,并介绍了“新旭日”和“琉璃”芯片。他并没有急于推销,而是将话题引向了工业传感器在复杂网络下的通信稳定性和数据延迟问题,这正是“松下部品”可能面临的痛点。
“我们在‘琉璃’协议的设计中,特别优化了针对高频、小数据包传输的机制,”颜旭拿出平板电脑,调出了一些非核心的技术示意图,“或许能缓解贵司在某些应用场景下的困扰。”
日本代表的眼睛亮了一下,显然被切中了要害。两人就技术细节交谈起来,气氛逐渐热络。颜旭能感觉到,对方对通天集团主导的标准中,某些过于倾向特定架构、增加传感器设计和成本的部分,确实心存不满。
接着,颜旭又在咖啡机旁“偶遇”了一位韩国“三星Techwin”的代表。这家公司在工业机器视觉领域实力强劲,但同样在寻求更开放、成本更低的通信解决方案。颜旭与他分享了“新旭日”联盟致力于构建开放生态的理念,并提到了与莱茵金属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
“通天集团的协议很好,但……有时候太‘重’了,而且授权费用是个不小的负担。”韩国代表压低声音,用带着口音的英语感慨道。
颜旭表示理解,并顺势提出:“也许,我们这些寻求更多选择的企业,可以多一些交流。毕竟,健康的市场竞争,应该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化,不是吗?”
类似的场景在会议间隙不断上演。颜旭还接触了几家欧洲本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它们或在特定细分领域有独到技术,或因无法承受巨头的高额许可费而被边缘化。颜旭发现,尽管背景不同,但这些企业代表们普遍流露出一种相似的情绪:对现有标准垄断导致的高成本、低灵活性的不满,以及对能够打破僵局、提供新选择的“挑战者”的隐隐期待。
他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用扎实的技术理解、清晰的商业逻辑,以及“新旭日”已经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莱茵金属案例),作为沟通的基石。他的真诚和对技术的尊重,打动了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代表。
一种基于“挑战者”身份的、尚未言明却真实存在的微妙同盟,开始在会议的非正式场合悄然酝酿。交换名片、约定后续技术交流、甚至隐晦地表达对某些标准提案的不同看法……这些看似零散的互动,像涓涓细流,开始汇聚。
在这个过程中,颜旭清晰地感受到,他不再是在斯图加特展会上面临无人问津的孤独开拓者,也不再是曼海姆法庭上独自面对强大法律团队的被动防守者。通过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构建统一战线,寻找利益共同体,他正在将个体的力量,融入一股更大的、同样渴望改变现状的洪流之中。
虽然这个“同盟”还非常松散,远未到能与通天集团正面抗衡的程度,但它代表了一种可能,一种打破固有格局的希望。当颜旭再次回到主会场,坐在那个角落的观察员席位时,他的心态已然发生了变化。他依然能感受到那无形的排斥力,但心中更多了一份沉着与策略。他知道,通往规则制定者的道路漫长,但他已经找到了前行的方法——不是硬碰硬的蛮干,而是合纵连横的智慧。他,不再是单打独斗。
日内瓦的会议进入尾声。按照议程,是留给观察员的最后一次简短发言机会。通常,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环节,大多数观察员会选择宣读一份精心准备的技术摘要或立场声明,语气谦卑,内容无关痛痒,试图在巨头林立的场合留下一个模糊而安全的印象。
几位观察员依次上台,果然如此。他们的发言谨慎而克制,淹没在会场略显疲惫的空气里。前排就坐的核心成员们,包括通天集团的理查德·米勒,大多低垂着眼睑,或翻阅着手中的文件,显然并未投入多少注意力。
轮到颜旭时,他缓步走向讲台。他没有携带任何平板电脑或演讲稿,手中只有一杯清水。他站在巨大的环形**台前,身影在宏大的会场背景下显得有些单薄,但脊梁挺得笔直。他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