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小灵通背后的博弈 (第1/3页)
实际上,小灵通在东国的火爆,不单单是因为商业逻辑、市场需求。
它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崛起到鼎盛再到衰亡,其背后,始终贯穿着我国电信业顶层设计者和市场参与者之间复杂而激烈的博弈。
小灵通属于一个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为什么这么讲呢?
因为在此时,邮电部下的东国电信总局即将和移动分家,移动要自立门户的事儿,在邮电部内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在95年,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曲线陡峭上扬,而传统的固定电话业务量却已显颓势,电话热装冷用的现象就已经越来越明显。
诸多电信业内人士对分家后的前途忧虑重重,如果电信失去移动通信这块大蛋糕,只凭借有线通信业务,那日子肯定不好过。
1994年,联通先成立,1999年,电信又被拆出一个东国移动,东国电信果然只剩下了一个固网业务。
东国电信手握庞大的网络和用户资源,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联通和移动赚取巨额利润,电信高层急的直跳脚。
凭什么联通和移动能做GSM移动通信业务,我们东国电信不能做?!
诶,他们都能做,就你不可以!
因为诸多原因,部里迟迟不肯给电信发移动牌照,那电信只能另辟蹊径,寻找新出路了。
出路在哪呢?
找来找去,电信发现PHS是个好东西啊!
这是无线市话的技术,只能在市区里打电话,不算移动通信嘛。
部里不给我电信发移动运营牌照,只让我搞座机和宽带,那我电信就搞一个“无线座机”,不犯毛病吧?
什么?你说这是手机?我违规了?
不不不,这东西叫小灵通!学名叫手持式无线电话,这是固话的延伸,不算手机!
纵观小灵通的发展历程,实际就很耐人寻味。
能被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是这样的:
1996年中旬,临安市钱唐区电信局长徐福心,在杂志上“非常偶然”地看到了脚盆国的PHS技术,根据他自我描述,他是真的没受上级指使,纯粹是他自己觉得这东西很有前景,为电信分家后的未来所忧虑,想寻求新的增长点。
所以徐福心带了一支邮电部PHS专家研究团的队伍,特去脚盆国考察验证。
归来后,徐福心更加确定自身想法,于是向各大通信公司推销合作这个项目,还找上了华未,但都被拒绝了。
这些通讯巨头看法一致,认为相比于手机来说,PHS是一种降级的技术,很落后,并没有什么市场。
实际大家心里话是——你们电信总局想造部里的反,怎么还让我们企业冲锋送死呢,我们害怕,大哥你别搞我啊!
但同在临安市的斯达康公司总裁吴英听说了此事,此前斯达康一直在做互联网接入设备的市场,与徐福心很熟悉,听对方一讲,吴英也赞同徐福心的想法,决定拿钱梭哈。
实际呢……吴英肯定是有天线的,也和电信高层谈妥了。
领导,这么搞行不行啊?
行,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
于是,吴英咬牙上了!
东国电信对小灵通鼎力支持,用低到离谱的资费引爆市场,抢走了移动通信市场一大块份额,杀的联通和移动哭爹喊娘。
小灵通大获成功,吴英和徐福心二人也都获得了一个“小灵通之父”的外号。
期间,移动和联通不知多少次集体告状,指责小灵通属于违规业务,但小灵通背靠东国电信,硬生生就是屹立不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