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5章-选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5章-选石 (第3/3页)

脆硬,传得很远,震得人心脏都跟着一起跳动。

    钢钎在李大叔稳稳地把握下,一点点钻进石缝,每一次锤击,缝隙似乎都扩大了一丝。

    汗水从王强的额头、鬓角不断渗出、滴落,砸在脚下的石头上,瞬间蒸发。

    周围的其他人也各自找准了目标,在李大叔或其他有经验的老人指点下,开始了艰难的“啃石头”工程。

    一时间,青石坡上锤声阵阵,号子声此起彼伏。

    “嗨——哟!嗨——哟!”

    每当一块大石需要挪动时,众人便一起喊着号子,合力用撬棍撬,用肩膀扛,用绳索拉。

    青石沉重无比,最小的也有百十来斤,大的更是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勉强移动。

    绳索深深地勒进肩膀的肌肉里,汗水浸湿了破烂的衣衫,脚步踉跄,但没有人退缩。

    每成功采下一块规整的石料,人群中就会爆发出一阵小小的欢呼,仿佛打赢了一场小小的战役。

    开采下来的石料,还需要初步的修整。

    用錾子和手锤,将过于尖锐的棱角敲掉,大致敲打出相对平整的砌筑面。

    这个过程同样费时费力,石屑飞溅,不小心打到脸上生疼。

    但汉子们干得一丝不苟,因为他们知道,石头打磨得越平整,砌起来的井壁就越稳固,李大叔的要求也越严格。

    运输更是考验体力和协作的环节。

    从青石坡到村口的井台,有一段不短的距离,而且多是崎岖不平的山路。

    对于巨大的石料,他们采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滚木。

    砍来碗口粗的硬木,垫在石头下面,前面的人用绳子拉,后面的人用撬棍推,旁边的人不断将后面的滚木移到前面,循环往复,石头便在“吱吱嘎嘎”的声响中,缓慢而坚定地向着村庄移动。

    对于稍小一些的石块,则用粗木杠两人抬着,沉重的压力让木杠发出不堪重负的弯曲声,抬杠人的腰也深深地弯了下去,脚步沉重地踏在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

    与此同时,村庄里也是一片繁忙景象。

    妇女们把村里最大的晒谷场清理出来,支起好几口大铁锅,烧起滚烫的热水。

    然后将从河边运来的沙子,倒进一个个大木盆或者干脆铺在地上的席子上,用清水一遍遍淘洗,滤掉泥土和草根,直到沙子呈现出干净的金黄色。

    桂花婶子带着几个年长、有和泥经验的妇人,在井台附近找了一处平整空地,开始了和泥的工作。

    这是砌井的“粘合剂”,至关重要。

    她们按照李大叔交代的比例,将优质的黄土、珍贵的石灰(这是村里以前存下来修祠堂剩下的)以及淘洗干净的沙子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木杵、铁锹反复捶打、翻拌。

    这泥团要和得软硬适中,既有黏性又不沾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力气。

    桂花婶子做得格外认真,仿佛要把自己对丈夫的期盼和全村人的希望,都揉进这每一团泥巴里。

    孩子们的身影也穿梭在忙碌的大人中间。

    他们提着小竹篮,挎着小簸箕,认真地在家门口、道路旁、山坡下捡拾着大小合适的碎石子。

    小栓柱也跟在孩子们中间,他小小的身影跑前跑后,小脸晒得黑红,额头上挂着汗珠,眼神却异常专注。

    他不太说话,只是默默地捡起一块块石子,小心地放进篮子里,他知道,爸爸为了这口井流了血,他也要为这口井尽一份力,哪怕这力量很小很小。

    太阳缓缓升高,又渐渐西斜。金川村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口即将诞生的新井添砖加瓦。

    汗水浸透了衣裳,疲惫侵袭着身体,但看着井台边越堆越高的青石料,看着和好的大堆泥料,看着孩子们捡来的成堆碎石子,一种创造的喜悦和期待,冲淡了所有的辛苦。

    选石、运石的第一天,就在这紧张、劳累却又充满希望的节奏中过去了。而更艰巨的砌筑任务,还在后面等着他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