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七章 轰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七章 轰动 (第1/3页)

    在1979年这个“文化饥荒”的年代,一部好作品所能造成的社会轰动,是后世无法想象的。

    《山楂树之恋》爆火后,不仅在多地创下了当日售罄的战果,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京城晚报》率先发表了文学评论家刘中对于这部作品的评论文章,在报刊上他如此写道:“《山楂树之恋》的走红,也许揭示着当下‘伤痕文学’传统的转型——从集体创伤叙事转向个体情感修复。”

    《羊城晚报》紧随其后。

    “老三在小说里的完美形象突破了传统文学中男性角色的工具化塑造,展现了纯粹的情感力量……”——《〈山楂树之恋〉的文学价值》黄可盼!

    《文艺报》《南方日报》《解放日报》《当代作家评论》《华夏文化报》《魔都日报》等数十家媒体争先发表关于《山楂树之恋》的各种文章,其中既有肯定它的文学价值,情感价值,探讨其中的恋爱观,也有对它提出抨击。

    例如有人认为本书将性压抑等同于“纯洁”,本质是对封建贞操观的现代包装,有人觉得这本书讲的其实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还有人觉得这种小说毫无文学价值,根本没有刊登的必要……

    《山楂树之恋》的热度,在这样的讨论下,越来越高。

    而10月17日,《魔都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则是让大家的目光从作品开始转移到作者身上。

    《收获》的编辑李小琳,通过文章开始分享关于《山楂树之恋》的幕后创作故事。

    “《山楂树之恋》这个故事的确是虚构出来的,但它并非是无浮之萍,无垠之水,它里面的很多剧情都是作者徐峰的所见所感,包括那棵山楂树,就种在徐峰家乡的村门口……

    对了,他的家乡就叫三水村!”

    “不过老实讲,我一直认为徐峰跟老三很像,无论是形象还是性格,他长得很阳光帅气,性格温和,谈吐风趣,他身上有一种干净的感觉,就跟老三给我的感觉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