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第54章 盔甲、火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卷 第54章 盔甲、火药 (第3/3页)

二十万两招募更多的人手、添置更多的工具和设备从而扩大生产。”

    “二十万两...”夏华微微牙根发酸,但还是当即答应了,“没问题!”钱就是用来花的,不花,等着清军打过来成为清军的战利品么?再说了,扬州、南京、整个江南和南方,那么多的肥羊和大鱼呢,哦,还有李自成的宝藏,怕什么?

    巡视完兵工厂的冷兵器工区,夏华移步至火器工区,看到王业成、李建业、卫匡国等人同样忙得个个像陀螺,他们目前的工作是制造火药。

    火药是火器的基础,其成分是家喻户晓的,硝、硫磺、木炭,但绝不是把这三者简单地混在一起就是火药了,制造火药是一门科学,硝、硫磺、木炭的比例、纯度等都是有讲究的,只有做到最科学,才能让火药的爆炸威力达到最大。

    没有足够多的和质量合格的火药,火器的生产制造自然无从谈起。

    “硝石不成问题,大明各地到处都有,”王业成、李建业、卫匡国陪同夏华边巡视边为夏华讲解,“关键是提纯工序,《神器谱》《兵录》《西法神机》《火攻挈要》记载的提纯工序都是传统工艺,过程较复杂,成本较高,不利于降低大规模生产火药的成本,反而是《武备志》记载的提纯工艺较简单。我们全面采用的正是《武备志》记载的方法。”李建业说道。

    夏华点了点头。

    历史上晚清鸦片战争期间,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改进了中国火药的生产工艺,就是加大劳动强度,多提纯一次硝并把舂火药的次数加到了三万杵,这就基本上达到英军所用火药的水平了。由此可见,精工火药并不是技术性问题,纯粹就是肯不肯精工,而且这种方法节省工序成本。纯硝作为火药成分占比最高的原料,减少其提纯成本的意义无疑很大。

    夏华的兵工厂使用的精工提纯硝土工艺是严格保密的,别人想如法炮制地大量制造火药都没门,说得不客气点,在眼下的全中国,像夏华这种不惜血本、把大量原本可收入他私人腰包的银子用于制造精工火药的人,真没几个。跟夏华一样忧国忧民的人,是很多的,但都没他有钱。想要为国家做实事,光有忧国忧民的心还不够,还得有大笔银子,夏华两者皆备。

    “炼制硫磺稍有些麻烦。”李建业接着道,“《火器略说》有云‘中华之磺,出自台湾、山西两处为多,或来自倭国、吕宋,产于倭国者号为倭硫磺,最称上品’,倭国的硫磺最好,吕宋的次之,我中华以台湾的和山西的为多,不过,粤闽也有硫磺产地,虽逊于台晋二地的,更不如倭国和吕宋的,但考虑到火药中硫磺用量不太高,我们使用粤闽的硫磺是没有隐患的。

    最后说木炭。配制火药的炭不是什么炭都能用的,《神器谱》首推柳灰,即清明前后的柳树,挑选细长均匀、无枝叶分叉的柳条装在铁筒里烘焙成木炭,‘务必烧透存性’。如果没有柳木,杉木或麻秸也可以,但制成火药后的威力都大不如柳木。我国南方盛产柳木并且柳木又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这一点同样不成问题。”

    夏华听得深感受益匪浅,火药确实是一门大学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