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41章:海淀之行:家族的认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041章:海淀之行:家族的认可 (第1/3页)

    周六。

    清晨五点半,薄雾笼罩着北平内城。西城区教育部街(今教育街)两侧,是整齐的官式牌楼和连绵的灰墙院落,一派肃穆气象。

    林怀安(郝楠仁)在生物钟的驱使下准时醒来。

    他所住的林家小院,是典型的北平中产人家一进四合院。

    院中有棵老枣树,清晨的鸟鸣格外清脆。

    他没有开灯,借着从高丽纸糊的窗棂透进的微光,熟练地套上那身洗得发白却浆洗得挺括的训练服。

    这浆洗熨烫的平整,出自继母王氏之手。

    自五年前生母病逝,父亲续娶了这位年仅二十八岁、原为小学教员的王氏后,家中内务便由她主持。

    王氏性情温和谨慎,对林怀安这个已十七岁的继子,始终保持着一种客气而疏远的周到,从无苛待,却也难见亲密。

    这种微妙的距离感,让林怀安在失去生母后,家中虽衣食无忧,却总觉少了份天然的温暖。

    好在,王氏上月刚为林家添了一个男丁,尚在襁褓中的幼弟林怀远,占据了这位年轻继母的大部分心神。

    当他轻手轻脚穿过堂屋,准备出门晨跑时,意外地发现父亲林崇文已经坐在八仙桌旁,就着一盏煤油灯的光晕翻阅报纸。

    旁边厢房隐约传来婴儿林怀远的啼哭和继母王氏轻柔的哄睡声。

    听到脚步声,林崇文抬起头,目光透过老花镜,落在儿子身上。

    那目光,带着一种深沉的、近乎探究的沉默。

    “父亲,早。”

    “嗯。”

    林崇文低沉应了一声,“又去跑圈?街上洒水车还没过,灰大。”

    “是。我跑绒线胡同绕宣武门城墙根,那边清净些。”

    林怀安简短回答。

    “去吧。早些回来,你…你母亲熬了小米粥。”

    林崇文说到“母亲”时,有不易察觉的停顿。

    林怀安知道,这指的是继母王氏。

    “是。”

    林怀安应声出门。

    教育部街尚未完全苏醒,只有推水车的工人和早起倒泔水的身影,“倒~水!”的悠长吆喝声在胡同里回荡。

    父亲那句关于灰尘的提醒,虽平淡,却让他感到一丝异样。

    晨跑回来,洗漱完毕。

    继母王氏已将早餐摆上桌:金黄的小米粥、六必居酱黄瓜、咸菜丝,还有戗面馒头。她抱着咿呀学语的林怀远,坐在一旁轻声哄着,见林怀安进来,抬头客气地笑了笑:

    “怀安回来了,快吃吧。”

    笑容标准,却难达眼底。

    林崇文坐到主位。

    饭桌上气氛沉闷,只有幼弟偶尔的咿呀声。

    直到林怀安拿出成绩单双手递上。

    “父亲,这是月考成绩单,需请您过目签字。”

    林崇文接过,展开。

    看到“丙班第四名”和“数学:丙班第一”时,他捏着纸张的手指收紧,紧蹙的眉头缓缓舒展开。

    堂屋一片寂静。

    王氏也停下了哄孩子的动作,目光悄悄瞥向那张纸,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平静,低头继续哄怀远,仿佛事不关己,却又将一切尽收眼底。

    良久,林崇文放下成绩单,目光中的冰霜融化些许。

    “嗯。戒骄戒躁,期末再看。”

    他郑重签下名字,语气平淡却不再冰冷。

    “是,父亲。”

    林怀安恭敬接过。他知道,这认可来之不易。

    王氏这时才微笑着开口,语气一如既往的客气:

    “怀安进步真大,真是辛苦了。”

    恰到好处的称赞,保持着得体的距离。

    早饭过后,林崇文呷了一口粗茶,做出了一个让全家都有些意外的决定:

    “收拾一下,去海淀老宅,看看你祖父和二叔。今晚就宿在你二叔家,明日方便去黑龙潭。” 老宅在海淀镇军机处胡同附近,是林家祖产,祖父林翰章老人与经营家业的二叔林崇礼一家同住。

    这个决定本身,就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父亲心情不错,并且,愿意将儿子的这点“进步”展示给家族看,这在他因官场失意而日渐消沉后,是极为罕见的。

    一家人出了胡同,雇了三辆人力车。

    林怀安已长大,单独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