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符水化梗 (第1/3页)
周四下午,《中医基础理论》高阶课堂内座无虚席。主讲人林玄素教授立于讲台前,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目光扫过台下莘莘学子,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学术气度。今日专题,乃是中医理论体系中至为精深玄妙的部分——五运六气。
“夫五运六气者,乃古之圣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洞悉天地自然节律与人体生命活动共振相应之大智慧也。”林教授开宗明义,声音洪亮,字字清晰,“不通此理,犹如医者夜行,难窥疾病之源流变化,难入中医之至高堂奥。”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五运”、“六气”四个大字,开始系统阐述其核心框架:“五运,主岁之气也,木火土金水,各有太过不及;六气,司天在泉,主时之气也,风热湿火燥寒,循环往复。知其常,达其变,方能审察病机,预见先机。”
随着林教授深入讲解天干化五运、地支化六气的推演模型,以及主客加临对气候、物候乃至人群体质与疾病谱系的深远影响,教室内鸦雀无声,唯有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祝十三凝神倾听,结合自身“望气”的感知与《青囊经》“三元四维”的宏大体系,只觉以往许多模糊之处豁然开朗。天地间流转的能量,原来皆有其规律可循,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呼应,在这套古老而精密的模型中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林教授讲解完毕,照例留出答疑时间。他根据今年的干支推演出岁运与司天在泉之气,并结合近期临床所见,分析了当前可能高发的疾病类型,如肝系统问题、目疾、以及与“火”相关的炎症等。
“教授,”一个清冷而熟悉的声音响起,陆清辞从前排站起身,她手中甚至拿着一个平板,上面显示着一些气候数据图表,“您刚才的推演模型,是基**年前观测数据建立的。考虑到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复杂因素,这套模型的预测精度如何用现代流行病学数据进行大规模的统计验证?其普适性是否会受到地域和时代变迁的挑战?”她的问题一如既往地精准,直指传统理论与现代实证科学之间的鸿沟。
林教授尚未回答,祝十三却若有所思。他举手得到示意后,起身道:“林教授,陆同学。”他先向两者致意,然后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笃定:“我认为,五运六气或许并非追求对具体天气或单一疾病的精确预言,它更像是一张宏观的**‘天地能量气象图’**。”
他尝试用更易理解的方式阐述:“比如今年,推演显示木火偏盛。我个人在感知和临床中确实发现,许多患者的病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